1954年秋,毛主席的堂婶邹氏来到北京,住在时任总后勤部某处处长的儿子毛泽全家。
毛泽全出生在湖南韶山一个穷苦人家,比堂兄毛泽东小十六岁。从小没钱上学,他就在田里放牛帮家里干活。毛泽东出去读书投身革命时,毛泽全还窝在村里,对堂兄的事了解不多。直到1925年毛泽东回韶山搞农民运动,毛泽全听了讲话,才开始参与本地活动,向堂兄学些基本道理。1927年形势变坏,他离开家乡去南京投靠表叔毛岱钟,当了收发员,接触到城市生活。1936年表叔去世,他回韶山继续务农,但心里不甘心就这样过日子。 1937年,毛泽全跟亲属一起辗转到延安。毛泽东接待他们,强调革命靠自己,不能利用亲戚关系。毛泽全记住了这话,进边区经济部门当管理员,工作卖力,很快就入党。次年进党校学习,毕业后去新四军兵站当指导员。为避开特殊对待,他改名王勋,继续干后勤。抗日战争中,他升到站长,负责物资运输。1941年当供给部副部长,在苏北认识徐寄萍,两人1943年结婚。他没提自己和毛泽东的关系,夫妇俩一起经历战争。 抗战胜利后,毛泽全负责野战军师级供给,物资短缺时,他在江苏办卷烟厂和粮行,筹钱保障部队。解放战争里,他当军级供给部长,建工厂生产军需,支持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在后勤部门干活。1950年去北京出差,顺道联系毛泽东,两人重逢,毛泽东问起他的经历,得知他隐名工作多年。陈毅来访时认出他,夸他贡献大。随后,毛泽全恢复本名,全家搬北京,他当总后勤部处长。 1954年秋天,毛泽全想念母亲毛邹氏,就把她从韶山接来北京。毛邹氏八十多岁,裹小脚,住进儿子总后勤部的家。毛泽全夫妇照顾她饮食起居,她听说亲戚邹普勋见过毛泽东,也想见堂侄,但毛泽全说堂兄忙,别打扰。毛泽东从中南海来访乡亲那听说堂婶来了,第二天就派人接毛泽全一家去聚会。他问毛邹氏身体和在北京习惯不,责备毛泽全没早说。聚会时韶山亲友多,毛泽东子女也回来,饭桌摆湖南菜,包括红烧肘子。 席间,毛泽东回忆1925年毛邹氏给他缝鞋的事,两人聊起旧事。一位乡亲提想在湖南安排工作,毛泽东严肃说欢迎叙旧,但不能开后门,用自己稿费招待有限。他举毛泽全为例,说他们靠努力闯出来。毛邹氏附和说对,得自力更生,缓和了气氛。饭后,毛泽东陪毛邹氏聊韶山近况,孩子们围着玩。聚会结束,毛泽全见母亲累了就告辞,毛泽东送他们出门。 1957年,毛泽全调到内蒙古工作,没当面告别毛泽东,只到岗后寄信说明。他继续低调干活,要求子女自立。夫妇生了五女一子,孩子们靠自己上学工作,从事普通岗位。儿子毛远建十六岁参军,分到边境军区,那地方条件苦,可能有风险。徐寄萍忧虑,但没求人换地方,支持儿子去。毛远建在军中和后来基层工作,从不提家族关系,像普通人一样踏实干活。 毛泽全一生注重实际贡献,不靠堂兄影响力。他在后勤岗位上组织生产,确保供给稳定。退休后过简单日子。1989年3月7日,他在妻子子女陪护下离世,享年八十岁。他的经历显示出毛家人自强的家风,从早年隐名工作到教育后代,都体现出不沾光的原则。这段家族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革命者的朴实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