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一个地主老太为了支持儿子抗日,变卖全部财产,有人劝她留一点,她却回应:“连命都要没了,还要这些钱干什么?”
这个地主老太就是王毕氏。
王毕氏出身辽宁海城一个姓毕的地主家,后来嫁到了通化县的地主王家,按照习俗,她嫁进地主王家以后,就随夫姓。王毕氏的称呼,便由此而来。
嫁入王家后,王毕氏生了一个儿子,取名王凤阁。
王凤阁是王毕氏的独子。对于这唯一的儿子,王毕氏寄予了厚望,就送他去奉天的新式学堂读书,在奉天,王凤阁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毕业后,他投身于东北军,在一个团长身边担任副官。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不抵抗,上级让王凤阁一起逃到关内,王凤阁却不干,他参军是为了报国,如今外敌入侵,却让他当逃兵,这种事情,像王凤阁这种血气方刚的男人,自然是做不到的。
于是,王凤阁脱离了东北军,然后回到了家乡,在老家通化县,王凤阁自己拉了一支队伍抗日。
1932年4月,在王凤阁的奔走之下,辽东民众抗日义勇军在通化县成立,王凤阁担任义勇军总指挥。
王毕氏听说儿子拉了队伍抗日,弄得有声有色,就为王凤阁感到骄傲,还想给儿子提供帮助。
义勇军刚成立那会儿,最缺的就是钱和枪。
王毕氏知道后,就把家人召集起来,和他们商量买卖家产,然后支持王凤阁抗日的事情。
起初,王家人对此也没有反对。
王毕氏就卖掉了20多间房子,卖掉了一些商铺和土地,还把自家的伐木场改装成了武器作坊。
不过随着前线战事吃紧,义勇军的开销剧增,需要更多的钱和武器,身为总司令的王凤阁,只好向母亲王毕氏求助。王毕氏听说以后,又卖掉了几十间房子,还把珍藏多年的金银首饰都拿去卖了。
从王毕氏的举动来看,她似乎想把王家的全部财产都卖了,然后都捐给义勇军,支持义勇军抗日。
这下子,王家有些人就坐不住了,他们担心钱都没了,会影响他们以后的日子,就劝王毕氏三思,最好给自己留一点,不要把钱都捐给义勇军。
与王毕氏关系较好的好友,也是这样劝她。王毕氏却说:“连命都要没了,还要这些钱干什么?”
由于王毕氏的丈夫已经去世,王家由她当家,所以王毕氏坚持变卖家产支持义勇军抗日,别人反对也没用。不久,王凤阁带领的辽东民众义勇军改编为辽东民众自卫军第19路军,王凤阁出任总指挥。
随着队伍人数越来越多,打的仗也变多了,在王凤阁的指挥下,19路军给歼灭了大批日伪军。
渐渐地,日军就注意到了19路军和王凤阁,并调动了大批兵力,直奔通化县杀来。
日军来势汹汹,王凤阁不想和日军硬碰硬,就带着19路军撤离了通化县。王毕氏变卖家产支持抗日,又是王凤阁的母亲,王凤阁担心日军会抓了王毕氏威胁他,就让母亲王毕氏和19路军一起转移。
王毕氏却认为,她已年老体衰,跟着19路军,只会是一个累赘,就没有和19路军一起走。
但王毕氏也没有留在通化县,因为留下来,找不到王凤阁的日军,就会找王毕氏算账,王毕氏不想让儿子担心,就带着王家人离开了通化县。
离开前,王毕氏把剩下的家产全部卖了,然后都捐给了19路军抗日,自己则是分文不取。
为了让儿子王凤阁没有后顾之忧,王毕氏把剩下的家产捐了以后,就跑到其他地方躲起来了,因为家产都捐了,又是背井离乡,此后,王毕氏的日子就过得很差,她从一个地主老太,变成了一个贫农。
可为了抗日,王毕氏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随着王凤阁消灭的日军越来越多,日军对王凤阁就愈发痛恨,他们对付不了王凤阁,就把主意打到了王凤阁的家人身上。在这种背景下,王毕氏为了不成为王凤阁的累赘,就去了青岛避难。
1937年3月,王凤阁的部队遭到了日军的围剿。
此次,日军为了对付王凤阁,把王凤阁的部队一举全歼,调动了大批兵力,飞机坦克大炮都用上了。
这次作战,敌我实力相差悬殊,最终的结果是,王凤阁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王凤阁和妻儿被俘。
1937年4月,清明刚过,王毕氏上街买报纸。
看完报纸,王毕氏在街上找了个地方坐下,一坐就是大半天,一句话都没有说,只是默默流泪。
这时,街上有人说起了“王司令”就义的事情,说他被日本人拿着铁钩子穿过了锁骨,日本人拉着他在街上走,每走一步,他都会滴血,可他硬是一声不吭,最终被日军杀害。“王司令”的媳妇,也是好汉,据说被日军打了七枪才身亡。
甚至,连“王司令”4岁的儿子“小金子”,都是一身硬骨头,日军拿糖果诱惑他,可“小金子”却果断拒绝,结果惹恼了日军,被日军用刺刀刺死。
王毕氏知道,人们口中的“王司令”,就是他的儿子王凤阁。一想到王凤阁一家3口都被日军杀了,王毕氏悲痛欲绝,才会伤心落泪。良久过后,王毕氏突然笑出声,说:“我儿为抗日而死,死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