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3年,仅有600人的疏勒城,被北匈奴20000余骑兵围困,立于城楼的汉名将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2025-06-30 20:24:31

公元73年,仅有600人的疏勒城,被北匈奴20000余骑兵围困,立于城楼的汉名将耿恭,对着城脚下的匈奴说:“此乃大汉神箭,中箭者必出怪事。”

只因箭上涂抹了精心调制的毒药,中箭者虽不至立刻死亡,但伤口会引发剧烈疼痛和极其痛苦的反应,给匈奴士兵带来的心理恐惧,远超实际的物理杀伤。

战斗打响后,耿恭的战术奏效了,毒箭的杀伤和威慑力让匈奴先锋吃了大亏,进攻势头受挫。

恰在此时,天降暴雨,战场一片泥泞,耿恭敏锐地抓住战机,趁着暴雨如注、夜色深沉的掩护,率领疲惫但坚定的部下发起了一场出其不意的夜袭。

匈奴人被打得措手不及,营盘大乱,伤亡惨重,暂时撤围而去。

不过,耿恭并未因暂时的胜利而盲目乐观,他判断金蒲城位置孤立,防御工事薄弱,难以承受匈奴持续的大规模围攻。

他决定率部转移到一个更易坚守的地方,位于疏勒河畔的疏勒城,此城规模不大,但城墙坚固,更为关键的是城边流淌着疏勒河水。

五月,当耿恭的队伍刚刚修缮加固完疏勒城的防御工事,卷土重来的北匈奴大军就再次兵临城下,兵力依然是压倒性的两万余骑。

这一次,匈奴吸取了教训,不再强攻,左鹿蠡王首先派兵切断了疏勒河的上游河段。

盛夏的西域酷热难当,烈日炙烤着大地,被断水的疏勒城瞬间陷入绝境。

守城军民干渴到了极限,嘴唇皲裂,连呼吸都带着灼痛感。

为了活命,战士们不得不想尽办法,甚至挤压潮湿的马粪,榨取里面仅存的水分来延续生命。

绝境之中,耿恭没有放弃,亲自带领士兵在城中四处挖掘深井,试图寻找地下水源。

士兵们轮流挖掘,汗如雨下,井坑越挖越深,但挖到十几丈深,依然看不到半点水的影子,绝望的气氛弥漫开来。

只见耿恭整理衣冠,对着深坑虔诚跪拜祈祷,大声疾呼:“当年李广利将军远征大宛,曾在绝境中拔刀刺山,引得飞泉涌出,如今我大汉国力强盛远胜当年,苍天岂会让我们在此穷途末路?!

没曾想在他祈愿之后,挖井的士兵们锲而不舍,奇迹般地凿穿了地下水源。

城头上的耿恭毫不犹豫,立刻命令士兵提起一桶刚打上来的井水,朝着城外的匈奴军阵泼去。

当清澈的水流从天而降,城下的匈奴人,包括左鹿蠡王在内,都震惊得目瞪口呆,汉军竟能在被彻底断水的情况下掘出深井?左鹿蠡王眼看断水之策失败,无奈之下只能再次撤兵。

然而,危机远未结束,北匈奴在扫清外围障碍后,又集中力量攻破了位于柳中城的己校尉关宠所部。

一时间,东汉在西域的三大据点纷纷告急,求救的急报如雪片般飞向洛阳朝廷。

公元75年,汉明帝驾崩,新帝汉章帝刚刚登基,朝廷正面临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重心全在稳定国内政局,外救援西域被一再搁置延宕。

朝廷救援迟迟不至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孤立无援的车师前国和后国,在绝望和匈奴的持续军事压力下,最终选择了投降北匈奴。

如此一来,困守疏勒城的耿恭部队,成为了西域大地上最后一面飘扬的汉军旗帜。

得到车师降兵补充的北匈奴,对疏勒城发起了旷日持久、志在必得的围城战,决心要拔掉这颗最后的钉子。

在接下来的漫长岁月里,他凭借坚固的城防和正确的指挥,多次以少胜多,挫败了北匈奴与胁从车师军队的疯狂进攻。

实际上,车师方面的进攻意志并不坚决,很大程度是被北匈奴裹挟逼迫。

而在严密的围困中,一个特殊的援助成为耿恭能坚持下去的重要因素,正是车师王后。

她屡屡以身犯险,暗中将北匈奴的作战计划泄露出去,还为城中送去珍贵的粮食补给。

即便如此,城内困境依然触目惊心,守城的岁月太长了,粮食的供应终究是杯水车薪,粮尽之日,就是城破之时。

当存粮彻底耗尽,饥饿的士兵们开始以惊人的毅力寻找一切可以食用的东西。

他们把身上的牛皮甲胄拆解下来,用火熬煮,直到皮革变软发烂,然后切块吞下充饥,当皮甲吃完,他们的目光又转向了弓弩上作为弦的熟制皮革。

就在耿恭在疏勒城忍受着饥饿和严寒的双重煎熬,匈奴也认为胜利唾手可得之时,远在洛阳的朝堂上,发生了关键性转折。

由于大将在朝会上慷慨陈词,汉章帝最终下定决心,派遣一支七千余人的救援部队。

巧合的是,成功抵达敦煌并筹集到冬衣的范羌,恰好得知朝廷大军出动的消息,立刻带着物资加入了这支救援部队的行列,救援大军星夜兼程,终于抵达了被围困的柳中城。

然而,残酷的现实打击了所有人,被困已久的己校尉关宠,在援军抵达的最后一刻,心力交瘁,病逝于城中。

随后,汉军迅速反击,在段彭的指挥下,一举击败了刚投降匈奴不久的车师前国军队,迫使车师前国再次倒戈投降汉朝。

信息来源:《后汉书》

0 阅读:79

猜你喜欢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深入浅出,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