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北平,被张作霖杀害的烈士,邵飘萍牺牲后的一张罕见遗容,邵飘萍遇难后,

时说历史 2025-04-26 08:23:46

1926年,北平,被张作霖杀害的烈士,邵飘萍牺牲后的一张罕见遗容,邵飘萍遇难后,北洋军阀不准家属收尸,最后还是友人出面,疏通了关系后才把他的遗体运了回来,从照片上我们还可以看到邵飘萍饮弹牺牲后,左眼留下的一个大弹洞。

战争是残酷的,因为它意味着争斗和死亡。可战争又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时代要进步,社会要发展。

我们今天之所以能生活在如此和平的年代,就是因为有无数革命先辈用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换回来的。

因此,我们要格外珍惜现在的生活。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1926年在北平不幸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残忍杀害的革命烈士邵飘萍。

说到邵飘萍,很多人在提到他时,第一反应是钦佩,第二反应是遗憾。

钦佩他的才能,遗憾他的英年早逝。

1936年,毛主席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时,提到邵飘萍顿感惋惜,他说:“飘萍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同时又极具热情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他对待新闻学一腔热血,对待革命、正义更是勇往直前。”

他是时代的领路人,也是时代的被害者。

1886年,邵飘萍出生在浙江金华的一个富裕家庭,自幼就热爱读书和写作。大学时期,国家战乱,整个社会动荡不安,邵飘萍便萌生出了办报救国的思想。

他希望通过报纸这个媒介,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想要国家复兴,就需要全人民的崛起。

当这个想法确定下来后,他也开始不顾一切的努力。

1916年,年仅三十岁的邵飘萍,凭借出众的才华,被《申报》聘请为驻北京特派记者,他也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享有特派员称号的记者。

不知道是儿时的梦想,还是组织的信任,让邵飘萍更加坚定要靠笔墨和军阀统治做斗争的决心。

尽管前路很艰难,但是邵飘萍一直没有放弃。

为了维护新闻的真实和社会的正义,邵飘萍在驻《申报》特派记者的同时,还在南城珠巢街办了国内第一家新闻编辑社。

原本他是想在工作之余细细打磨,但是在统治者的压迫下,让他加速了独立办报的决心。

经过两年的努力,1918年10月,邵飘萍创报的《京报》问世,他与当时的主流完全不一样,报纸上不但敢针对政府,也敢与旧思想做斗争。

很快,《京报》就在普通老百姓的拥护下,成为了当时北京城里最有声望和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而邵飘萍的名字,也随着《京报》的发展,被越来越多人熟知。

很快,北大校长蔡元培就以讲师的身份聘请邵飘萍去北大授课,也是在这里,他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五四运动爆发后,邵飘萍以《京报》为载体,在上面大量载文,揭露曹汝霖、章宗祥等人的无耻卖国行为。

一时间,腐败无能的北洋军阀政府受到了无数民众的讨伐。

受思想革命家的影响,群众对政府的无能和压迫感到无比失望,迫切需要推翻所谓的军阀政府,迎来新的革命。

这让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领导人感到非常的愤怒,他们认为邵飘萍是在蓄意抹黑北洋政府,才是真正的叛国反贼。

6月1日,北洋政府发出两道命令,一道是为卖国贼洗刷罪行,一道是污蔑学生反动。

一时间,愤怒中的邵飘萍又写下大量文章讨伐政府行径。

灰暗的政府势力压迫下,群众的声音是如此渺小。

很快恼羞成怒的反动军阀便以扰乱京师治安的名义,下令通缉邵飘萍,并查封由他创办的《京报》。

为了躲避追捕,邵飘萍不得以坐上同行帮他安排东渡日本的船。

在日本,逃亡生活反而让邵飘萍的思想眼界更加开阔。受马克思主义学说和各国政治的影响,让他产生了想要解放新中国就要传播新思想的想法。

1920年,邵飘萍在朋友的帮助下,回到北京。

当时关于他的逮捕声也逐渐消了下去,这也让邵飘萍原本沉寂下去的心,又渐渐活跃起来。

几次试探后,邵飘萍又开始着力于让《京报》复刊,并且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只是不幸的是,在讨伐中,邵飘萍又一次回到军阀张作霖的视线里,只是这次他没有那么幸运,而是被第一时间强制逮捕。

1926年4月26日,邵飘萍被警厅以“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的罪名,判处死刑。

他短暂又丰富的四十年人生,被迫画上句号。

一个引领时代思想解放的伟人,就这样被腐败势力迫害!

邵飘萍死后,北洋军阀竟然无耻到不让家人替他收尸,最后还是北京有名的企业家帮他疏通了关系后才把他的遗体运了回来。而邵飘萍的一张罕见遗容被流露出来,左眼留下的一个大弹洞触目惊心,群众看到纷纷落泪。

0 阅读:1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