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中叶,科英布拉大学成为了宗教裁判所迫害异己的舞台。1550年,亨利枢机主教操纵宗教裁判所,突袭逮捕了几名大学教师,其中包括苏格兰人文主义学者布歇南和博学多才的葡萄牙学者特维。 布歇南曾在青年时代接受过一些新教思想的洗礼。1537年,应约翰三世之邀,他来到葡萄牙讲授希腊古典学问。而特维则是学院的顶梁柱,学问渊博,备受推崇。然而,宗教裁判所并非以他们在科英布拉大学的讲课内容为由,而是以他们过去在他国发表的言论为名,指控他们倾向于新教。 两年后,由于缺乏他们在葡萄牙犯错的证据,宗教裁判所不得不将他们释放。布歇南立即逃离了葡萄牙,而特维则暂时担任了学院院长一职。但这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1555年,约翰三世突然要求特维将学院事务移交给耶稣会士,亨利枢机主教终于达到了清除异己的目的。从那时起,葡萄牙文艺复兴时代曾经活跃的思想之火,就此熄灭。 约翰三世时代的葡萄牙,先后在六座城市设立了宗教法庭,分别是里斯本、科英布拉、埃武拉、波尔图、拉美哥和托马尔。葡萄牙宗教裁判所总议会的官员由大法官与国王商议后直接任命,王室通常不会干预。国王从不任命王室机构的官员担任宗教裁判所的法官,以示公正。 然而,这种表面上的公正,却掩盖不了宗教裁判所迫害异端、打压思想自由的本质。知识分子们在宗教裁判所的淫威下,不得不噤若寒蝉,唯恐成为下一个被扣上"异端"帽子的牺牲品。 曾经引以为傲的人文主义精神,在宗教裁判所的铁腕统治下,逐渐衰落。科英布拉大学这座曾经的学术殿堂,也沦为了宗教裁判所的附庸。教师们不再敢自由探讨学术,学生们也失去了追求真理的勇气。 葡萄牙文艺复兴的花朵,在宗教裁判所的摧残下凋零。布歇南和特维的遭遇,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一个曾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代,就这样在宗教裁判所的铁蹄下,画上了悲哀的句号。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思想的自由和学术的独立,是社会进步的基石。任何对思想和学术的迫害,都将最终导致文明的倒退。我们要以布歇南和特维为镜鉴,捍卫思想和学术的尊严,让文明之花在自由的土壤中绽放。
16世纪中叶,科英布拉大学成为了宗教裁判所迫害异己的舞台。1550年,亨利枢机主
星瑞看历史
2025-04-23 21:33: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