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九月十七日,乾隆帝的循贵妃出生。
循贵妃,伊尔根觉罗氏,镶蓝旗满洲,四川总督桂林之女,生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九月十七日,她出生时,乾隆帝已经48岁了,年龄竟相差47岁。
循贵妃是乾隆时期最后一位选秀入宫的妃子。
伊尔根觉罗氏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十一月十四诏封循嫔,十一月十八日入宫。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十月二十日卯时举行循嫔册封礼。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十月二十二日诏封为循妃,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795年1月19日)举行循妃的册封礼。
嘉庆二年即将迎来循妃40岁生日时,由于内务府疏忽提前将皇帝的赏赐送到循妃宫中,这份赏赐也成为她的一道催命符。
因为这件小事乾隆大发雷霆,立马下令严惩内务府,听闻内务府官员因为自己生辰而受重责循妃心中惴惴不安。
心情极差的循妃联想到自己无子无宠、家族失利,害怕乾隆降罪于己因此心理压力极大。
她整日提心吊胆,没过几日便因内火攻心而病倒。
加之循妃常年体弱多病,这一病便再未起来。
尽管乾隆即刻派御医为其诊治也无力回天,两个月后40岁的循妃因惊恐而离世。
乾隆自觉有愧于这个进宫陪伴自己二十年的女子,于是破例将其追封为贵妃,葬入纯惠皇贵妃园寝。
嘉庆二年(1797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去世,终年40岁。
乾隆下令以贵妃礼办理丧事。嘉庆四年(1799年)九月初四日循贵妃金棺奉移东陵,九月十一日葬入裕陵妃园寝。
正常情况,帝后梓宫奉移山陵,沿途搭盖的停放梓宫用的棚座称“芦殿”,而妃嫔的称“芦棚”。
乾隆帝的梓宫是在嘉庆四年九月初二日奉移的。按惯例,用后即拆除。
而循贵妃金棺奉移仅比乾隆帝晚2天,可能是为了节省开支,谕令芦殿不必拆除,留给循贵妃金棺奉移时使用。
这样做确实能节省许多银两。同时也让死后的循贵妃享受了一次奉移途中在芦殿过夜的感受。
部分内容转帖于 徐广源老师博客




宇化贤
满清十大酷刑、闭关锁国、不思进取、文字狱、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剃发易服、驱使奴隶、鞑子一人管十家,银乱中国女子,欺男霸女、康熙乾隆六下江南挥霍奢靡、四库全书篡改禁毁15万册古籍、隐藏满清罪恶事实、抹黑明朝历史、禁锢思想、打断人民的脊梁骨、误人子弟,误导国人成为奴隶、阉割中华文明,使我国回到漆黑蒙昧的原始社会、凡有水旱,坐视不管、重徭役、纵贪官污吏,官以贿得邢以钱免,腐败,卖官鬻爵,贪赃枉法国库空虚、圈地运动,百姓流离失所、民族压迫、宁与外邦不与家奴、割地赔款、不战而败、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百年屈辱、祸国殃民、扼杀维新、残暴专制、种族灭绝、赵州之屠、畿南之屠、潼关之屠、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江阴八十一日、常熟之屠、四川大屠杀、金华之屠、南昌大屠杀、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大屠杀、潮州之屠……几乎将明朝全境上下屠了个底朝天,整个华夏大地十室九空!屠杀人数甚至比日本鬼子侵华战争死亡总数多出数倍!中国文明领先世界几千年,直到满清统治时期才急剧衰落到世界贫穷国家。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亡国的四个时期之一,洗满清和洗日寇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