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园里的“杭州小有天园”

霸名评过去 2025-03-30 15:12:03
出于对小有天园的特殊喜爱,乾隆皇帝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第二次南巡回京之后,即命工匠在长春园思永斋的东部,林屋之北的小院中仿建了小有天园,并于次年建成。 《日下旧闻考》记载:“茜园后河北岸为思永斋七楹……斋东别院为小有天园。”此外,另作有《小有天园记》,乾隆帝还两次为此景题诗。 杭州小有天园虽然规模不大,但毕竟池沼亭阁毕备,至少也有数亩以上的面积,但是御园中仿建小有天园的院落最多四丈见方,约合160平方米,仅1/4亩左右。而且四面以围墙、房屋封闭,远非杭州汪氏园面湖背山的环境可比。 在此特殊条件之下,御园对小有天园的仿建采用的是模型化的微缩手法,类似盆景,以缩小的比例复制了汪氏园的山亭阁,还模拟出慧日峰一带的峰峦环境。此处与御园写仿安澜园、狮子林、如园的情形完全不同,也是所有清代皇家园林中写仿景观的罕见特例。 乾隆帝在《小有天园记》中说得很明白,院中叠石以模拟南屏山主峰慧日峰,然后“范锡为宇”,作为对壑庵的复制。 所谓“范锡为宇”,就是用锡作材料,打造轩亭楼阁等房屋模型。同时,在山峰和建筑都缩小尺度的情况下,其中培植的松树也只有“盈尺”的规模;至于山洞、瀑布、水池、石瞪、崖壁、沟壑,也无一不是缩小的尺寸。 因此所有这些景致都只能观赏而无法登临,正如乾隆皇帝所说的那样,“夫此为轩、为亭、为瞪、为池、为林泉、为崖壑,固不可历历手攀而足涉之者。”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曾经记载当年四月皇帝传旨:“思永斋小有天园画墙三面,着魏鹤龄收拾着色见新。”可见小园三面围墙之上均有如意馆画师所作的壁画,以情理揣度,所画必定是南屏山周围的湖山风光(通景画),以此作为山池屋宇的外围背景。 由于空间很小,小有天园的景色只能于其南面的林屋中通过大面积的窗户坐观静赏,故而此处有“罨画窗”题匾。乾隆帝的御制诗称“纳景虚窗名罨画,四时无定揽云烟。”“玻璃一片画中央,四季循环逐景张。”虚窗装有大玻璃,其中之景就是“壶里绝无尘处,窗中小有天园”,一年四季富有变化。 小有天园建成后,御园中又陆续以安澜园、狮子林、如园、鉴园等景区仿建江南名园。这些景园均采用略仿其规制的手法,大致按照模仿对象的格局意趣重新设计,其园林规模以及山水亭阁尺度均与原型比较接近。 惟有这座小有天园与众不同,在咫尺院落之间浓缩了汪氏园以及整个慧日峰一带的景观,如“画家所为收千里于咫尺者”,显得非常特别。

0 阅读:0
霸名评过去

霸名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