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年轻时,主张一个人要有奇特的性格,不然就会“泯然众人矣”,于是收获了“毛奇”这一绰号。
之后,毛主席更是在之后的革命工作中将这一理念贯彻到底,心里给每个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同志都描摹了一幅画。
那么周总理总理在毛主席心目中是怎样的呢?毛主席对他的评价是:总理的不二人选。
周总理在工作中细致入微,对各种事情都处理的得心应手,党内的大部分事情他都有自己的见解。
因此毛主席这个评价非常契合周总理的生平,更是对周总理为了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赞美。
不少人曾说出这样一句话:“谋事在毛,成事在周”,可以看出周总理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
毛主席是具有领袖气质的决策者,周总理则是踏踏实实的执行者,两者在政治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合作的天衣无缝,缺一不可。
接下来就到了刘少奇副主席,毛主席称他为:一针见血的医生。
这个绰号的由来是有说法的,在多次党的会议上,刘少奇针对党内党外的各种事务系统地罗列出了问题的所在。
基于他丰富的工作经验,加上他在很多辩证关系上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常常能一针见血分析出当下形式,以及要攻克的方向。
除这个称号之外,毛主席对他还有着另外一个称呼:白区工作正确路线的代表”。
因为他在一次工人运动失败中,迅速找出了原因所在,当时领导工人运动犯了左倾错误之后,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重新组建了一支新队伍。
针对各种突发情况,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有利的判断,刘少奇当得起这个评价。
这件事情也的确证明了刘少奇的能力,另外,这种极高的评价在党史上都是非常少的。
被称为“红军之父”的朱德,他指挥过的胜仗数不胜数,在生活中,他对待下属也非常亲切。
但是在打击日寇,保卫山河方面,朱德对待敌人绝不手软,常常为了指挥战斗而废寝忘食,毛主席亲切说他: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毛主席和朱德是军事上的搭档。
早在北洋时期,朱德就已经打出了很大的名气,可是看着这个饱受苦难的国家,他心里十分向把人民从水深火热当中拯救出来。
之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接受了先进思想的洗礼后,毅然投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邓小平作为国家第二代领导集团的核心,内心的意志肯定是非常强大的。
他做事的风格就是非常具有原则性,在小事上和和气气,在大是大非面前却坚决不肯让步。
这一点深受毛主席赏识,称他为:外面和气一点,内部是钢铁公司。
邓小平也独具慧眼,常常能注意到其他人注意不到的方面,也正是这一优点,曾多次挽救我党于危难当中。
值得提起的一件事就是,当时党内出现了一个叛徒,掌握着核心领导人的一些资料。
但是这个人早在之前就已经被邓小平怀疑,于是邓小平将计就计,后来,果真被抓了个现行。
毛主席对陈云的评价就一个字:“能”,借用了《出师表》中的一段故事:
刘备非常认可非常将军向宠的能力,将刘备与向宠同毛主席与陈云作类比,这是对陈云能力的巨大肯定。
其实,陈云在党史上的政治和军事方面都没有很大的建树,但是他的财政战略眼光是非常独到和长远的。
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复苏方面,毛主席一直没有头绪。
但是在陈云对经济情况的调查研究分析之后,针对经济从0到1的一套操作下来,竟然真的让停滞了许久的经济重新开始了运转。
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调和,物价终于趋向稳定和正常。
前面提到了,毛主席非常敬佩奇人,而瞿秋白就是他心目中的奇人。
瞿秋白是早期中共中中央的先驱者,革命的领头人,与鲁迅互为好友,彼此都十分欣赏,瞿秋白通过他手中的笔,将国家的兴亡背负在自己的肩上。
面对刽子手的屠刀,他没有定丁点恐惧,即使敌人向他袭来,他也会拿起手中的武器反抗到底,这是他在《瞿秋白文集》当中的原话。
他的文采出众,有文学,有政治见解,有领导能力,这样的人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奇人”,更称得上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