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漪园消失的建筑之望蟾阁
霸名评过去
2025-04-03 15:46:53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以“为母祝寿”的名义,开始在京城西郊修建清漪园。
第二年,他的母亲崇庆皇太后六十寿典时,从紫禁城西华门,至西郊清漪园东宫门之间,沿途道路的两侧,搭建了大量临时性的彩楼,分别由内务府、宗室王公和各地官员敬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湖广总督阿里衮敬献的彩楼,那是一座壮丽的三层高阁,外形仿的是武昌黄鹤楼,十分逼真。
《崇庆皇太后六旬万寿庆典图》中,湖广总督阿里衮敬献的“黄鹤楼”这座“黄鹤楼”宏伟绮丽,连乾隆皇帝都被吸引住了,万寿庆典结束后,乾隆就下令将其按照原样移建于清漪园内的南湖岛上,并取名为“望蟾阁”。
《崇庆皇太后六旬万寿庆典图》中的望蟾阁望蟾阁被安置在南湖岛上之后,成了夏秋时节帝后赏月之处,乾隆也曾在此曾检阅香山健锐营的水军操演。然而,由于南湖岛北端的地基,是由开挖昆明湖的淤泥堆积而成,比较松软,下面也没有直达岩层的地桩,望蟾阁又是冬季施工建造的,当时地面都上冻了,所以地基打得不深。当这个巍峨的高阁放上去之后,第二年春天,地基就开始下沉。
到了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望蟾阁就进行了大修,当时负责督造的官员也被处罚。
但即便如此,由于根本原因是地基不牢,加上望蟾阁体量巨大,昆明湖冬季又经常刮大风,望蟾阁终于还是难以支撑,后来在嘉庆十八年被拆除,改建为一层的涵虚堂。绮丽高耸的望蟾阁消失之后,南湖岛上的景观大为逊色。
取而代之的涵虚堂,屋檐下悬挂着匾额“晴川藻景”,仍然出自崔灏《黄鹤楼》中的名句,“晴川历历汉阳树”。
1860年,涵虚堂在英法联军的大火中被焚毁,光绪年间,又依照嘉庆年间的样式重建。
1860年,清漪园被焚毁后,南湖岛上的涵虚堂也消失了,仅剩下面的砖石基座
望蟾阁到底什么样?乾隆时期的望蟾阁,从《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中可以看出,巍峨壮丽,但真实的模样,谁也不知道。
望蟾阁虽然仿黄鹤楼而建,但现在武昌的黄鹤楼,根本不是历史上的黄鹤楼,它只是个现代建筑,并且古代真正的黄鹤楼是三层,而这个新楼是五层,所以绝不是当年乾隆所仿的真正的黄鹤楼。
黄鹤楼在历史上曾经多次损毁,又多次重建,英国人约翰·汤姆逊大约于1870年代拍摄的黄鹤楼照片,是离我们最近的影像资料。不过,是否和乾隆时期的黄鹤楼一样,也就不得而知了。
如今,那座传说中的绮丽高阁,虽然早已不再,南湖岛北侧多了个“又矮又丑”的涵虚堂,但由于其极佳的位置,涵虚堂仍不失为一处观赏湖光山色的佳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