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省级机关正科级公务员,年收入35-40万”的相亲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

鲁国平先生 2025-03-12 10:18:28

近日,一则“省级机关正科级公务员,年收入35-40万”的相亲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一名男子自称在太原省级机关工作,年收入高达40万,且“车房兼备”。然而,网友很快发现其身份疑点重重——同一男子在成都发布的另一段相亲视频中,竟声称“定居成都”,但场景、话术完全一致。经太原、成都警方联合调查,确认该视频系虚构摆拍,两地警方已介入处理,相关账号“太原青柚街坊”和“成都优圈恋爱”也被质疑存在虚假宣传。

​更讽刺的是,该男子口中的“省级机关正科级公务员”身份和收入,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存在。根据公务员薪资体系,省级机关正科级年收入普遍在15-20万区间,即便经济发达地区也难突破25万。例如,西北某县城公务员自述正科级年收入仅10万,而宁波某区对清华硕士的“人才引进”政策中,转正后定副科才享受正科待遇,年薪约35万,但此属极少数特例。显然,该男子的“高配人设”纯属虚构。

​虚构身份的“杀猪盘”逻辑 该男子刻意选择“公务员”这一自带信任感的身份,瞄准了婚恋市场对体制内群体的盲目追捧。近年来,冒充公务员的骗局屡见不鲜:

2024年湖南岳阳一男子网购警服参加相亲节目,被行政拘留;

2017年17岁少年冒充“云南省公安厅副厅长”相亲,伪造警服、公章被刑拘;

更有甚者,连云港一无业游民冒充公务员,以结婚买房为名诈骗13.5万。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条黑色产业链——伪造身份成本低、收益高,而受害者往往因“慕强心理”放松警惕。

​涉事账号“太原青柚街坊”和“成都优圈恋爱”的操作手法,折射出婚恋内容的流量密码:用“高学历、高收入、高颜值”的“三高”人设吸引眼球,再利用算法推荐精准收割焦虑人群。类似套路早有前科:

2013年广州一男子假冒公务员,在婚恋网站诈骗5名女性55万;

2024年长沙某相亲机构虚构“高富帅”人设,隐瞒男方已婚事实,导致女硕士被骗。 平台为追求点击率,纵容甚至参与造假,最终让婚恋市场沦为“剧本杀”现场。

​该事件对公务员形象的伤害不容小觑。公务员本就被贴上“稳定体面”标签,而虚构的高收入进一步加剧公众误解。实际上,公务员薪资透明且受严格监管,例如:

正科级公务员工龄35年者,月薪约6000-8000元;

基层公务员收入更依赖地区经济水平,中西部县城年收入普遍低于10万。 这种反差不仅损害公职信誉,还可能诱发“考公热”背后的功利心态。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冒充公职人员可处10日以下拘留;若涉及诈骗,将面临刑事责任。此次事件中,该男子可能涉嫌“招摇撞骗罪”

​婚恋平台应建立实名认证+交叉核验机制,例如与政务系统对接验证公务员身份,对虚假账号封禁并列入黑名单

​这场“高配公务员”闹剧,既是个人虚荣心的反噬,也是婚恋市场乱象的缩影。当身份成为流量工具,当真诚让位于剧本,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信任,更是对婚姻本质的敬畏。法律的重拳与个体的清醒,才是打破婚恋泡沫的关键。

读者朋友们,你们如何看待这种“人设相亲”?是否遇到过类似骗局?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经历,共同守护婚恋市场的清风正气!

0 阅读:315
鲁国平先生

鲁国平先生

专栏作家,媒体人,评论社会内容,互联网发声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