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还挺反感一类话术的,「演唱会光靠歌迷是撑不起来的,还是要有路人进场支持」「演唱会就是要照顾更多数路人的,不然谁买票呀」。
这种话看似讲的是“受众群体”,有一部分道理,确实绝大多数演唱会的主力都是比歌迷数量还要更广大的路人盘。但实则深入看这些话的逻辑,它们所看重的多是商业层面,觉得唱尽流行K歌经典的大热演唱会是市场趋势,路人多才会卖座……其实这样的看法都有对歌手作品音乐性的无视,是热歌思维,有一种带着先入为主思维的悖论,也隐含出爹味的定性,自以为比歌手和歌手粉丝更了解市场和大众。但究竟一个Show要做到这样的程度路人才会买票支持,甚至一个歌手这样才能走红,一个演出怎样才能做到大爆,他们给不出答案。就好像「流行」本身,每个阶段都不一样,因时发生的千变万化才是流行。
而「路人」又是有流动性的,一家人都可能有不同喜好,更不用说去到一场演唱会的观众,品味本来就千差万别,他们生长生活环境听到的歌、遇见的人和经历的事情都完全不同,没有人能定义路人的偏好,也没人能从单一视角来下定论应该如何如何路人才会进场支持。所以这样的观点顶多只能代表你自己的喜欢和不喜欢,喜欢、感兴趣一个演唱会到真正买票进场看演出,要转化成消费力,做花钱看演出这样的娱乐性消费,这些空谈的道理代表不了任何人。
还有就是从演出层面而谈,一场演唱会设计到工程、选曲和编排要有讲究,众多问题的取舍都要平衡。以昨天的林忆莲演唱会为例,有人很喜欢《至少还有你》《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有人遗憾没有听到《失踪》和《幻觉动物》,有人希望多一点新歌,页有人希望Sandy唱更多粤语歌、演唱更多冷门歌——这么多不同的偏好,不同群体各种各样的声音,只有两个多三个小时的演唱会歌单当然不能满足所有群体,更不用说她还是一个出道40年有几百上千首作品的歌手。才第一场,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一路唱下去也不断修正变化,这也是很多演唱会能长红和卖座的原因。
我个人很喜欢这类的演出,林忆莲的「回响」也真的是能够和她过往40年共同成为一个有歌手性格的IP。有概念和编排,有自我和内容,是真正把自己的一路成长变化用歌曲唱出来。它有完整的起承转合,也带有突破和颠覆性的艺术蜕变。反而是那些金曲性质的演唱会,当然也有看得很开心的,演唱会就是一个巨大型的万人KTV,每场都跟着合唱当然会很难忘。但我私心更希望看到更多能留存下来的,能表达出自我的Show,毕竟这么多年在乐坛的经历,作品已经足够能有编排出一整个演出的份量。歌手的好,用一场大秀,理性能成为现阶段很好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