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中的“二十四节气”(上)二十四节气的圆周运动四节一气,共分为六气。初气:大

飞翔说健康 2025-02-06 18:47:02

中医学中的“二十四节气”(上)

二十四节气的圆周运动四节一气,共分为六气。

初气:大寒、立春、雨水、惊蛰

二气:春分、清明、谷雨、立夏

三气:小满、芒种、夏至、小暑

四气:大暑、立秋、处暑、白露

五气:秋分、寒露、霜降、立冬

六气:小雪、大雪、冬至、小寒

初气包含大寒、立春、雨水、惊蛰

从大寒开始,大寒意思是天气已经非常之寒冷,大地之上的热已经完全沉入土下之水中,寒能封藏,阳热经寒的封藏后就不能任性直升。此时地面极寒,而地下因为封藏了阳热,反倒是热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冬天地下室反倒很暖和的原因,同理夏天地下室反倒凉爽,也同样是因为地下水中之热升到地面之上的原因。封藏在地下水中的热,是万物的生命之根,封藏的阳热多那么来年春发的时候万物的生长就足,反之则不足。这也就是为什么如果冬天冬至之后天气不冷,也就是说阳热并没有完全沉入土下的水中,那么来年的庄稼就不会丰收。所以有句话叫:“东行春令,春必病温。”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冬天如果像春天一样暖和,那年流感之类的病就会很多。就是因为天气不寒冷造成热无法封存在地下之水,那么来年春天万物生发之际就没有能量,就会容易生病。同理,人体也是如此,所以《黄帝内经》上讲:“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春寒之后,春气转温,冬天封藏于地下水中的阳热,升出地面,立春就是大气的阳热由沉而升。阳热春升,地面气开始温暖,阳热于水汽结合就会产生雨水。也就有了雨水这个节气。秋天的时候虽然也是阳热,但是因为秋降,地面上的气是冷的,露就会成霜。所以秋天才有寒露和霜降这两个节气。

冬天阳热会收藏于地下水中,草木鸟兽都会随阳热之沉而蛰藏起来。春气转温之后万物随封藏的阳气升发起来,蛇虫启蛰,草木萌动,惊蛰就是惊动蛰伏的万物的意思。

这就是初气,此时地面上属阳,地面下属阴。大气由寒而温。地下水中所封藏经秋收来的阳热,动而上升。阳热与水化合,草木萌动,鸟兽惊起,就是木气。木就是生发舒展条达的意思。而且此时地面之上正是阴极之时,所以称为厥阴,厥就是极的意思。木气主动,动而不通,则成风,故称厥阴风木。

二气包括春分、清明、谷雨、立夏。

春分和秋分都是地面上和地面下的阳热达到平分均等的含义。秋分节前,地面上阳热多,地面下阳热少。随着阳热的不断下降,秋分节后,地面下阳热逐渐增多,地面上阳热逐渐减少。相反,春分节前,地面下阳热多,地面上阳热少。随着阳热的不断上升,春分节后,地面上阳热逐渐增多,地面下阳热逐渐减少。到秋分和春分之时,地面之上和地面之下热达到平均。因为地面下阳热减少,所以春分后的时令病,多是下虚。

阳热初升于地面,地面之上阳气弥漫。经春分节后,阳热升于地面之上天空,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就有了清明这个节气。而且此时阳热升出地面越来越多,雨水越来越多,正是种谷的好时机,于是就有了谷雨这个节气。接下来就是立夏,地下封藏的阳热,先升后浮,加上太阳照射,地面阳热越聚越多,就到了夏季。阳热升出于地面者多,地下阳根就会少,所以此时如果外感发热,吃一些寒凉的药去热就不太好,还是应该多培元固本。

二气之时,阳热也是从地下阴位升出地面,但是此时大气较热,不像厥阴的阴极,所以称为少阴。地下水中所藏上年秋时下降的阳气由地下升至地上,照临大宇,光明四达,上升之象,就像君主,所以称为君火。此时大气温而热,又称热火。所以称为少阴君火。

三气包含小满、芒种、夏至、小暑。

立夏之后,大气之中阳热渐多,满,意思是地面上阳热满。小满是比较大暑而来说的。此时地面阳热小满,不仅由旧年降沉的阳热升现出来,还有今年太阳照耀地面产生的新的阳热。但生物的阳根,还是旧年降沉的阳热负责较多。地面之上,阳热小满,地面之下,阳热大虚。所以小满节后,多是下寒之病。芒种,地面之际,阳热小满,雨水又足,麦穗生芒,不久就会成熟,所以称为芒种。夏至者,至者,极也。到达极点之后就会开始下降,夏至就是阳热升到极点开始下降之时,冬至是阳热降到极点开始上升之时。但是夏至之后并不是阳热就开始一泻千里,而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夏至之后,经小暑大暑之后,才是立秋。同理,冬至之后,经小寒大寒之后,才是立春。夏至阳热下降,必然要经小暑大暑积聚的阳热,然后才开始下降。冬至阳热升起,必经小寒大寒之阴寒,然后上升。之后立春开始阳升,立秋开始阳降。

三气之时,地面上阳热盛满,开始逐渐降入地面下的水中,但是地面下所得阳热还不是很多,故称少阳,又因为此时火气开始下降,所以称为相火,加上此时暑热薰蒸,又称暑火。所以三气被称为少阳相火。

四气包含:大暑、立秋、处暑、白露。

大暑意思就是最热,也就是说此时是一年中地面的阳热最大的时候。所以从夏至的第三个庚日开始也就是10天左右,就进入夏天最热的三伏天,此后每个10天为一伏,一直到处暑结束。处暑中的处就是结束的意思。三伏中的伏,意思是降,意思就是将地上之热降伏进地下,三伏就是一个逐渐降伏的过程,所以一过处暑,就会觉得暑气渐消,地面清凉。这就说明,暑气大多已经入地下了,也就预示着秋天真正来了,处暑前的立秋只是大气压力初降,将小暑和大暑积聚的阳热降入地面,一直到处暑。阳热降到地面,与地面上的水汽结合便产生了露。立春过后阳热是升到地面之上的,所以阳热和水汽结合就会有雨水,但是立秋过后阳热是下降到地面之上的,所以与水汽结合形成的是白露。

四气之时,地面上阳热盛满,地面下旧有的阳气不断升上来,地面上新的阳热不断聚集,所以造成地面之上非常热,地面下非常寒。热属阳,寒属阴。所以地面之下的大气之中阴多,也就是寒多,所以称为太阴。火在水下成生气,火在水上生成湿。此时地面上阳热盛满,尚未降入土下。寒热相逼,湿气滋升。土气在升降之间,所以成太阴湿土。

五气包含:秋分、寒露、霜降、立冬

秋分以前,地面上的热多,地面下的热少。到秋气下降,暑气入地,地面上有了露水之时,地面上的热,与地面下的热,就一样多了,上下平分,所以叫秋分。春分也是同样道理。过了秋分,地面上的热,随着天空中的肃杀之气,降入地面之下越来越多,地面上遂寒冷起来。白露时的露,觉得凉,此时的露,便觉得寒了,就是寒露。再过半月,地面上的热,降人地面下者更多,大气中收敛力量更大,寒气增加,露便成了霜,就是霜降。此时地面上觉得凉,地面下便已经温了。人身也是如此,下部开始觉得温暖。一年的大气,秋降冬沉,春升夏浮。名是大气在降沉升浮,其实是阳热在降沉升浮。从立冬开始,降下的阳热,开始下沉入地下的水中。阳热由降而沉入土下的水中,地面上由凉而寒,地面下由温而热。

五气之时,地面上盛满的阳热,经过秋气收敛和肃降,沉入地下水中,此时中土之下,阳气充足。湿气已收,大宇光明。阳盛而明,所以称为阳明。此时地面上空的主肃杀收敛的金气当旺,空气中压力极大,阳热沉入土中,湿气尽除,澡气开始强盛,所以称为阳明燥金。

六气包含小雪、大雪、冬至、小寒

小雪大雪之时,阳热下沉得越深,地面上的雪就会越大。见地面上的雪大,就会知道地下的阳热沉得越深。阳热降到极点才升。此时如果天暖不冷,打雷,或者起雾,都是阳气外泄的表现,便会有上热下寒的温病,来年春夏之时病会更大。多是因为阳热没有封藏到位的缘故。冬至阳热已经降到了极点,降极而升,同样,升阳的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经过小寒和大寒的寒的封藏,升发才能更有力量。

六气之时,地面上的阳热,经秋气的收敛,全部降人土下的水中。天地间产生的造化之气,地下才是根本。此时地下阳最多,所以称为太阳,太也就是大的意思。此阳热降入水中,水将它封藏不泄。水越寒封藏得越紧密,此时水外极寒,水内藏阳,所以叫太阳寒水。

0 阅读:6
飞翔说健康

飞翔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