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穷困潦倒的常玉死在了法国的破旧公寓里,死后一周才被发现。可就在他死后

史记峰会 2024-12-25 18:22:40

1966年,穷困潦倒的常玉死在了法国的破旧公寓里,死后一周才被发现。可就在他死后不久,他的画作却拍出1.28亿港币的天价。

常玉是20世纪最具艺术才华的画家之一,却在生前穷困潦倒,死后才被世人追捧。

常玉的画作为何在他死后能够拍出天价?这不仅关乎他的艺术才华,也与他的生活方式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出生于1901年10月14日,常玉来自四川顺庆(今南充市)的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是当地知名画师,擅长画狮子与马,母亲则是富商之女。

常玉从小在艺术氛围中长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师从蜀中名儒赵熙学习书画。他的天赋早早显露,12岁时便已在书画方面初露锋芒。

1919年,常玉带着对艺术的热爱与憧憬,作为留法勤工俭学的一员,来到了巴黎。在巴黎,他选择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道路。

他并未像徐悲鸿等同代人那样进入正统美术学院学习,而是选择了更加自由的“大茅屋画院”。

在那里,他接触了现代素描技巧与实验性绘画方法。这种选择不仅奠定了他自由奔放的艺术风格。

在巴黎的最初十年,常玉过着令人艳羡的生活。他的大哥常俊民每月汇来丰厚的生活费,让他无需为生计发愁。

他可以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白天画人体素描,晚上与朋友们在咖啡馆讨论艺术、读书或拉小提琴。他的人生看似一帆风顺,艺术创作也迎来了高光时刻。

常玉的画作融合了中西方艺术特点,以简练的线条勾勒出女性的柔美与力量。他

特别钟情于丰腴裸女的题材,用大胆的构图和极具东方书法韵味的线条,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

这样的风格虽在当时显得小众,但也为他赢得了一些艺术圈的认可。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巴黎秋季沙龙等展览,并受到画商亨利·皮而·侯谢的青睐。

然而,1931年的一次家庭变故改变了这一切。这一年,他的大哥常俊民去世,家族企业破产,常玉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

长期以来,他依赖家族的支持,无需为金钱发愁。这次巨变使他不得不面对生活的残酷现实。

他开始靠卖画维持生计,但他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不愿迎合市场需求,画作难以找到买家。

他与画商侯谢因艺术观念不合渐渐疏远,最终失去了这位重要的支持者。

1931年,常玉与法国妻子玛素因经济问题和感情裂痕而离婚。

他的大手大脚与对艺术的痴迷让玛素无法忍受,而他与裸女模特长期共处的创作方式也让玛素心生怀疑。

这段跨国婚姻曾被朋友们寄予厚望,却在现实压力下无奈结束。婚姻的破裂让常玉更加孤独,他的生活从此陷入低谷。

在困顿的生活中,常玉依然没有放弃艺术创作。他开始用廉价木板代替画布,用油漆代替颜料,继续坚持自己的风格。

他甚至尝试用石膏制作雕塑,创作了一系列动物形象,来表达对生命的思考。但这些作品并未引起市场的关注。

随着时间的推移,巴黎的局势愈发紧张。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占领法国,对整个巴黎的艺术生活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画布、颜料等材料变得稀缺且昂贵,常玉被迫依靠零工维持生活。他在餐厅当服务员、家具厂做工,甚至去中餐馆打工,但依然无法摆脱贫困。

战争时期的压力让常玉的创作主题发生了变化。

他开始创作《有动物的风景》系列,以动物形象暗喻自我,画面中孤独的大象似乎正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

这些作品虽然简朴,却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他对生命的独特理解。

战争结束后,巴黎的艺术市场逐渐恢复,但常玉的生活却依旧没有改善。他的画作线条更加粗粝,色彩更加单一,却依然饱含深刻的情感。

为了解决生计问题,他曾尝试以低价出售自己的画作,但市场依然对他的风格缺乏兴趣。孤独与贫困持续笼罩着他的人生。

1966年的那个夏天,常玉孤独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遗体在巴黎蒙帕纳斯的破旧公寓中被发现时,已经过了一周。

他的死没有引起任何轰动,他的遗体被草草安葬在巴黎的贫民墓地,他的画作也无人问津。

上世纪80年代,随着艺术市场的发展,他的画作被重新发现并逐渐受到追捧。

2006年,他的《花中君子》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2812万港元成交,刷新了中国油画的拍卖纪录。

2011年,他的《五裸女》更是以1.28亿港元成交,引起了艺术界的轰动。2019年,他的《曲腿裸女》拍出3.039亿港元,成为当时亚洲艺术品拍卖的巅峰。

常玉的一生是命运的两极:生前穷困潦倒,死后成为艺术市场的传奇。他的坚持让他的作品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成为跨越中西方文化的瑰宝。

常玉用生命诠释了艺术的纯粹,而他的画作,成了他与世界永恒的对话。

0 阅读:40
史记峰会

史记峰会

以史为鉴,通晓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