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800名红军在路过贵州时突然消失,中央找寻多次都没有查到他们的下落。直到67年后,才从贵州一个村子里的一位老人口中,得知他们的下落……
1943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国民党重兵压境,层层封锁线将红军包围。红六军团必须尽快突围,与主力会合,而困牛山地区的封锁线是不得不闯的关卡。
军团指挥部经过慎重研究,决定分兵突围。主力部队需要争取宝贵的转移时间,这就需要一支部队担负起掩护的重任。第18师师长龙云和52团团长田海清主动请缨,带领800余名战士执行这项危险的任务。
这支掩护部队要在敌军的重重包围中,牵制足够多的敌人,为主力部队创造突围的机会。
战斗在黎明打响。龙云率领的部队在山腰设伏,主动发起进攻,吸引了大量敌军。然而寡不敌众,龙云身负重伤,最终被敌人俘虏。
敌人对龙云实施酷刑,想要从他口中得到红军主力的动向。但即使龙云在最后一刻,他也没有透露半点军情。
另一支由田海清带领的部队在战斗中被敌人逼至困牛山悬崖边。敌军使用了卑劣的手段,强迫当地百姓充当人盾,步步紧逼。
面对这种情况,红军战士陷入了两难境地。他们既不能向手无寸铁的百姓开枪,又不愿意当俘虏。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战士们作出了悲壮的选择。他们宁可跳下悬崖,也绝不向敌人投降。田海清带头纵身一跃,数百名战士紧随其后。只有年轻陈世荣因为身材瘦小,在坠落过程中被山崖上的树枝挂住,侥幸生还。
这场惨烈的战斗为主力部队的突围争取了宝贵时间。然而,这支英勇的掩护部队却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数十年,这段历史才逐渐被揭开。
2001年,党史研究者杨又铸在调查这段历史时,找到了幸存者陈世荣的儿子。通过走访当地百姓,查阅历史档案,这段尘封的往事终于重见天日。
如今,巍峨的困牛山顶矗立着一座庄严的纪念碑。清晨的阳光洒在碑文上,讲述着那个特殊年代里的悲壮故事。每年都有众多群众前来凭吊,缅怀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英烈们。
这就是困牛山的故事,一个关于信仰、忠诚与牺牲的故事。八百余名红军战士,用自己的生命演绎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他们的选择,诠释了什么是革命者的坚定信念;他们的牺牲,展现了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
历史的天空下,困牛山巍然矗立。它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一座丰碑,永远记录着那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那些为理想献身的英雄们,虽然长眠于此,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活在后人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继续前行。
参考来源:人民资讯-泪目!跳崖幸存红军陈世荣看到了21世纪的中国
勿忘我
1943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小编瞎编乱造真无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