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一女子在废品站发现已故科学家手稿,不忍心看它们蒙尘花60元买下!谁料,神通广大的网友抽丝剥茧,确定了科学家的身份!这些手稿的主人,正是我国上个世纪抗血吸虫病专家王锐!网友:致敬为国默默付出的所有科学家!
冯女士在买菜时,途经一家废品回收站,被一辆装满旧书的三轮车所吸引。在这堆"废品"中,一本红色封皮的莎士比亚作品集格外醒目。
翻看这本书时,夹杂其中的一沓泛黄手稿引起了冯女士的注意。密密麻麻的笔记中,虽然很多专业术语她看不懂,但"血吸虫病"几个字眼清晰可见。但出于直觉,她还是以60元的价格将这些资料买下。
回到家后的细致翻阅,让冯女士震惊不已。这些手稿不仅字迹工整,更记录着大量专业的医学研究数据、实验记录和英文文献翻译。
在某页笔记的角落,她发现了"王锐"的署名。经过网络搜索,冯女士这才惊觉,自己竟意外获得了中国抗血吸虫病研究领域泰斗级人物的珍贵手稿。
王锐,1928年出生,是我国著名的药物化学家。1948年从华东药学院毕业后,她毅然投身到新中国最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血吸虫病防治研究中。
在20世纪50年代,仅江苏省就有超过1000万人感染血吸虫病,其中发病人数高达140万。面对这一"东方病",王锐与同事们开展了艰苦卓绝的研究。
经过多年努力,王锐团队成功研制出治疗血吸虫病的特效药物——吡喹酮。这一突破性成果于1980年获得江苏省科技成果奖和卫生部乙级科研奖,1985年更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网友的建议下,冯女士联系了常州市武进区档案馆,将这51份弥足珍贵的手稿无偿捐赠。档案馆工作人员表示,将对这批珍贵史料进行专业保护和整理,为后人留存这段可贵的医学研究历史。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一份泛黄手稿的意外出现,不仅让我们重温了中国医学科研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更提醒我们要珍惜和保护这些承载历史记忆的实物档案。它们是我们民族奋斗历程最真实的见证。
参考来源:环球网-女子废品站买下已故女科学家手稿捐给档案馆,档案馆回应:很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