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曾经想象过那样的生活:“你可以一个五星级酒店换一个五星级酒店地谈,大风天鞋底上也不沾一点沙子,喝的可乐都是 35 块钱一罐还要加上 15%的服务费,你可以吃摩洛哥菜直到法式烤羊排,虽然说我个人以为那东西并不如盖浇饭好吃,但是我不能否认吃起来很酷。每个跟你谈判的人都带有一种改变当代中国的宏愿,你自然而然地以为自己也变成了一个重要人物⋯⋯”
潘海天是江南回国创业后最早的合伙人之一,他回忆当时对江南的印象:“他认为自己是商业精英,自视甚高。”当时江南挂起博士学业,跟潘海天和另一位合伙人今何在于“九州”架空世界的基础上创立《九州幻想》杂志,大本营上海,眼睛盯着国内刚刚萌芽的奇幻阅读市场和游戏市场。江南刚从美国回来,喜欢歌剧,爱好红酒,席间会体贴地为女士拉开椅子。3 个人都是写奇幻的名牌大学毕业生,江南给另外两人留下的印象是“在商业方面非常擅长,交给他运作没问题”。潘海天说,“因为那时候是他积极主动地要求去做商业这件事的。”
白天工作、应酬,下班之后,江南会在夜里写作《九州·缥缈录》到凌晨两三点。“我必须做点永远能够清楚看到进度的事情来填补一下内心的空虚,比如说写小说,一个字就是一个字啊,我每每写完都会得意洋洋地在 WORD 里面查看一遍字数。然后满意地去睡。”江南在一篇随笔里回忆。
那段时间,除开收获这部作品给他带来的空前声望之外,江南还获得了一个绰号:“坑王”。他留下了很多开头,却没有续到结尾。一方面,是打了鸡血般的写作欲望,另一方面,经营业务、社交应酬占去了江南大量的时间。他几乎没时间写东西,没时间“填坑”。
不过短短一年,这个团队就因为写作、财务等问题吵得不可开交,《九州幻想》的分裂成为奇幻圈内一起著名的“罗生门”事件。在卖得最火的时候,江南离开北上,创立同样以九州为背景的《九州志》。今何在至今对江南耿耿于怀,认为是他经营不善、野心又大,坑了一干队友。潘海天认为江南是一个优秀的作家,却不是一个好的商人:“正是这种定位不清,害了九州。”
经营的失败,朋友的非议,曾经深深打击过江南。他刚到北京时一个人在饭店里吃羊蝎子,吃着吃着眼泪就涌出来。“想想做了好多事都没有回报,感觉自己没有热情再坚持下去了。”这个故事多次出现在他以往的采访里。他至今讨厌上海,上海人谈事情开一间会议室,聊完就走,没有人味儿。后来他在寄到公司的《最小说》样刊里看到《小时代》中的一个比喻,说上海是一个像地下迷宫一样错综复杂的城市。“这个比喻不错。”他想,然后把书合上了。
在攀向畅销书榜首的征途上,商人和作家之间的摇摆成为江南痛苦指数最高的事情。他曾说过自己非常追求利润,但是一旦被人指为一个商人就会不太开心,而被指为一个作家还是不太开心。
江南现在觉得当年他是高估了自己。他的商业才能大概止于给师兄做做支持,“独挑大梁,其实够呛。”一个朋友对他说,如果他继续做着这样的工作,就会失去写作的天赋。“我想大概没错。”江南在 2008 年的一篇博文中写道。
【出处:人物杂志《当我们谈起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我们谈的是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