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曾评价任正非说:他比我更敢冒险,敢于向死而生。在“造不如买”的年代,搞自主

自由的百灵鸟 2024-12-13 18:34:27

柳传志曾评价任正非说:他比我更敢冒险,敢于向死而生。在“造不如买”的年代,搞自主研发无疑是难如登山,但任正非带人走崎岖小道,失败无数次也没有退缩。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华为作为一家民营企业,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市场上"洋货"盛行,许多企业都选择了"市场换技术"的捷径,通过引进国外产品和技术来谋求发展。然而,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却坚定地选择了自主研发之路。   任正非深知,自主研发就像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充满了艰险和挑战。没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没有成熟的市场和客户,华为就像是一支无名的登山队,要从山脚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峰顶进发。这条道路注定是崎岖而漫长的,华为不得不面对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但任正非始终坚信,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任正非带领华为在研发上下了大力气。公司成立之初,研发投入就占销售收入的20%以上,远高于当时国内外同行的水平。即使在资金最紧张的时期,华为也没有削减研发经费,而是通过内部挖潜、提高效率等方式,保证研发工作的持续进行。   与此同时,任正非也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激励。他常说,"人才是华为最宝贵的资源"。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华为开出了远高于同行的工资待遇,并为员工提供各种培训和发展机会。一位华为的老员工回忆道,公司成立初期,任正非就提出要给骨干员工配备住房。当时任正非自己还住在租来的房子里,却毫不犹豫地拍板为员工购房。这种真金白银的投入,让员工们感受到了公司的诚意和决心,也更加坚定了跟随华为走自主研发道路的信心。   任正非还创新性地提出了"分钱"的概念,将员工的收入与公司的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他设计了一套独特的奖金分配机制,将公司的利润按照一定比例分给员工,同时也设置了严格的考核标准,将奖金与员工的工作业绩挂钩。这种"多劳多得"的分配方式,大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得华为的研发团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强大的战斗力。   在任正非的领导下,华为逐渐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司,发展成为了中国通信行业的领军企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自主研发虽然道路艰难,但却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华为的成功,为中国企业树立了一个榜样,鼓舞了无数有志之士投身于自主创新的事业中来。   与任正非一同被誉为中国企业界"常青树"的,还有联想集团的创始人柳传志。他曾经这样评价任正非:"他比我更敢冒险,敢于向死而生。"这句话道出了柳传志对任正非的钦佩之情,也折射出两位企业家在发展理念上的差异。   柳传志和任正非都是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但他们所选择的发展道路却不尽相同。上世纪80年代,柳传志创办联想时,正值中国计算机产业起步阶段。彼时的联想,既缺乏资金,又缺乏技术,要在短时间内实现追赶,只能另辟蹊径。柳传志果断地选择了与国际巨头IBM合作,通过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迅速打开了市场局面。这种"借船出海"的发展模式,虽然难以掌控核心技术,但却极大地缩短了联想的成长周期,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   相比之下,任正非的华为则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面对同样的技术和资金短缺,任正非没有选择捷径,而是甘愿从零开始,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自主开发。这注定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华为为此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但正如柳传志所言,任正非是一个敢于冒险的人,他宁愿面对挫折和失败,也要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正是凭借这种"向死而生"的勇气和决心,华为最终实现了弯道超车,在通信领域树立了自己的优势。   在激励机制方面,任正非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创新精神。他提出的"分钱"理念,既是一种分配方式,更是一种管理哲学。通过将员工的收益与公司的发展紧密挂钩,任正非激发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创业激情。而柳传志虽然也十分重视人才,但在分配机制上却相对保守,更多地延续了国企时期的做法。这或许也是联想在转型过程中屡屡遇阻的原因之一。   尽管两家企业的发展路径不同,但华为和联想都已成为了中国企业的标杆,它们的成功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任正非和柳传志作为新时期的企业家代表,也因其卓越的创业精神和领导才能,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尊重和爱戴。   回到柳传志那句对任正非的评价,我们不难看出,在他眼中,任正非是一个勇者无畏、敢于开拓的创业者形象。"向死而生"这四个字,道出了任正非身上那种视死如归的拼搏精神。他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只要认准了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做到底。这种精神,正是华为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终成为行业巨擘的根本原因。

0 阅读:15
自由的百灵鸟

自由的百灵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