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一个叫黄猷斌的村民,找到了毛主席的老师方维夏,一声枪响后,方维夏倒在

从南谈历史啊 2024-12-12 17:35:30

1935年,一个叫黄猷斌的村民,找到了毛主席的老师方维夏,一声枪响后,方维夏倒在血泊里,眼睛瞪得大大的,似乎难以置信。 1935年,一声枪响划破了湘粤赣边区的宁静,昔日叱咤风云的红军将领方维夏,倒在了血泊之中。 他瞪大双眼,面容因惊愕与不甘而扭曲,仿佛难以置信会遭此横祸。 枪口的硝烟还未散尽,而开枪的凶手,正是曾多次给他送过物资的村民——黄猷斌。 就在前一天,黄猷斌还主动提出要为方维夏寻找更安全的藏身之处,方维夏却没料到,这竟成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站。 1911年秋天,27岁的方维夏从湖南高等师范学堂毕业后,被聘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教师。 他主要教授博物学和农业课程,在第一师范任教期间,方维夏创新教学方法,不拘泥于课本。 他经常带学生去校园后山的实验农田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手栽种农作物,了解植物生长规律。 正是在这样的课堂上,18岁的毛主席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据当时同班同学李维汉回忆,有一次实地考察时,毛主席就当地农民使用的传统耕作方式提出了改进建议,这让方维夏印象深刻。 此后,方维夏经常邀请毛主席到自己家中讨论学术问题。他们不仅探讨农业技术,还经常谈论时事政治。 1912年春,方维夏在家中开设了一个小型图书室,收藏了《新青年》、《湖南教育杂志》等进步刊物,毛主席成为这个图书室最勤奋的读者。 通过这些读物,两人逐渐形成了共同的革命理想。 1920年,在毛主席的影响下,方维夏参加了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成为湖南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 他利用教师身份作掩护,在学校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地下组织。 他的才干和贡献,也让他成为了党内的中流砥柱。 然而,革命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方维夏的革命热情和坚定立场也引起了反动势力的注意和忌惮。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方维夏率领着100多人和几十条枪,转战于湘粤赣三省交界的大山里,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面对敌众我寡的严峻形势,不少同志难以承受艰苦卓绝的斗争考验,纷纷叛逃。 游击队的处境岌岌可危,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方维夏挺身而出,用他的坚定信念和英勇行动激励着剩余的同志。 为了扩大游击根据地,方维夏带领大家在村庄间穿梭往来,同时,他们还对土豪和反动势力进行了一系列打击。 在小江一战中,区区几十人的游击队竟打垮了保安团的两个连;而上庄隘口一战,更是消灭了"挨户团"近百人,这些战果,无不彰显着方维夏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 除了带兵打仗,方维夏还时刻关心着部下的思想教育工作。 每当部队休整时,他都会抓紧时机宣传整训。 通过开办干部训练班,给士兵们讲述红军的英雄事迹,方维夏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斗志。 然而,就在游击队士气高涨之时,反动势力却也伺机而动,精心设计了这场骇人的阴谋。 可叹天妒英才,方维夏还是没能逃过这次劫难,反动势力的阴谋最终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 他用自己的鲜血践行了革命理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方维夏英勇就义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毛主席的耳中,听到昔日恩师惨遭杀害,毛主席悲痛欲绝。 往日师生切磋学问、畅谈理想的点点滴滴如泉涌般浮现在脑海中,而如今,恩师却永远离开了人世。 悲愤交加之余,毛主席怒不可遏,他立即下令搜捕凶手黄猷斌,誓要为方维夏讨回公道,但黄猷斌在作案后就销声匿迹了。 1950年春,公安部接到线索,在上海一家茶馆中发现了化名"张子华"的黄猷斌。 这位在1934年指使特务逮捕方维夏的原国民党特务处长官,当时正以茶商身份隐藏身份。 根据当年参与抓捕行动的公安干警朱德明的回忆,黄猷斌在1949年底由香港秘密潜回上海,企图将藏匿的黄金运往海外。 他白天在茶馆做掌柜,晚上则与旧部秘密联络,准备偷渡计划。 专案组在搜查黄猷斌住所时,发现了一份1934年的秘密档案,档案详细记录了当年设计陷害、抓捕方维夏的全过程。 据档案记载,黄猷斌为了打入地下党组织,专门派出女特务小燕打入方维夏的社交圈,获取情报。 最终通过出卖党内叛徒,掌握了方维夏的活动规律。 1934年12月7日晚,黄猷斌调集了200多名特务,分三层包围了方维夏所在的联络点。 当时,方维夏正在指导地下党员研究反"围剿"策略。 在突围过程中,方维夏为掩护同志撤退,主动吸引特务火力,最终被捕。 1950年4月,上海市军事法庭对黄猷斌进行了公开审判。 庭审中,不仅揭露了他迫害方维夏的罪行,还查实了他在1927年至1949年期间,先后导致300多名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被捕牺牲的事实。 根据上海档案馆保存的判决书,法庭以反革命罪判处黄猷斌死刑。 1950年5月13日,黄猷斌在龙华革命烈士陵园被执行枪决。 1951年,为纪念方维夏等革命先烈,湖南省在长沙清水塘修建了烈士纪念碑。 碑文由毛主席亲笔题写:"革命先驱,永垂不朽。" 每年清明节,当地群众都会自发前往祭扫。

0 阅读:1
从南谈历史啊

从南谈历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