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期间,毛主席正在听中印战争的战报,谁料,突然听到印度派出“杰特联队”,随即,毛主席大喊一声:“百年国耻”,第二天下令杰克连队必须全歼!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网——东线战场记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喜马拉雅,世界屋脊。 1962年的秋天,这里并非只有冰雪,还有战火。 我,一个普通的陆军第11师32团的战士,亲身经历了这场在世界最高战场上爆发的冲突。 那段日子,苦,真苦;累,真累。 现在想想,还挺激动的,挺有意义的。 入藏,最先感受到的,除了高海拔带来的缺氧,就是无处不在的寒冷。 我们一年四季都穿着棉衣,藏族人民几乎全年都穿老羊皮袄。 行军路上,最怵的,是趟冰河。 河水刺骨,泡个三分钟,腿就麻了。 更要命的是过深的地方,所有装备都得扛着、挂着、顶着过,还得小心巨大的冰块。 林山,这过河就是给人民群众办实事,这就是咱说的为人民服务! 那时候没觉得怎样,现在想来还挺有意思的。 10月10日,战斗命令下达,我们从日喀则开拔,直奔海拔6700米的中印边界。 10月20日,克节朗战役打响。 战斗一开始,我们团的任务是吸引印军火力,掩护兄弟部队穿插。 印军炮火猛烈,我们只能在大树后、战壕里躲避。 炮火轰鸣了半晌,步兵便猛扑上去,把印军冲得四散而逃。 我们一路追击,直到山顶。 下山时,天黑了,雪深及腰,只能摸索着前进。 有人掉进山沟,也不敢喊,怕引来残敌的机枪点射。 为了轻装上阵,我们只穿了单衣单鞋,那一夜,在雪窝里挤在一起,互相踢打,防止冻僵。 那种煎熬,现在想起来还后怕。 咱们师这次的任务是绕到德让宗那印军背后去,得走一条叫贝利小道的小路。 名字好听,其实就是一条羊肠小道。 山崖陡峭,密林茂盛,河川纵横,湿地遍布。 每个人负重70多斤,还要帮火力排扛炮弹火箭弹。 7天5夜,没吃过一口热饭,没喝过一口热水,困了就站着打个盹。 悬崖太陡,就挖脚窝,互相拉扯着上去。 不少军马都摔死了,我们还得把马背上的东西卸下来,把马也弄上去。 渴了,就抓把雪吃,就地取材补充体力。 行军路上还有个趣事,一个战友半夜喝冰水,发出吱吱的声响,被另一个战友听到了,还以为他喝的是热水。 42个小时没有水,口干舌燥,汗水把衣服浸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虱子在衣服缝里乱爬,也没时间管。 大家都累得腰都直不起来,脚上血泡不断。 有人抱怨说,这仗没把人打死,7天5夜能把人累死。 但最终,我们还是提前50分钟到达了指定地点。 师长说,我们这帮人在贝利小道上,都是靠屁股慢慢磨出来的。 在战壕里,我翻到了家里寄来的信,其中一封是爸爸写的,说家里粮食紧张,生活挺不容易的,让我给家里寄点钱。 信写了十个月才到我手里。 当时心里五味杂陈,战场上,哪来的钱? 但转念一想,父亲一辈子都没问我要过钱,这次一定是走投无路了。 我思来想去,最后把存折交给司务长,让他万一我回不去了,就把钱寄回家。 这场仗,说到底,还是边界问题。 中印边界的划分历史一直未明确,通常都是以喜马拉雅山脉作为自然的界限。 新中国成立后,咱们一直想跟印度好好相处,但印度不这么想。 他们不仅想保住英国殖民时期划的“麦克马洪线”,还想把西段的阿克赛钦也占了。 1959年西藏平叛,印军接应叛乱分子,在朗久和空喀山口挑起了冲突。 为了避免事态扩大,毛主席提议双方都后撤20公里,建立“隔离带”,但印度不干。 我们单方面后撤了,结果人家得寸进尺,1961年开始推行“前进政策”,蚕食咱们的领土。 印度步步紧逼,我们也不得不反击。 毛主席曾反复指出,开第一枪得先得到同意。 9月20日,印度军队突然袭击了我们边防哨所,这起事件成了冲突的开端。 10月20日,反击战正式打响。 头一回交锋,咱们打得挺漂亮,把印军的第七旅给打趴下了。 我们提出谈判,印度还是不答应,还继续增兵。 11月16日,我们开启了第二阶段的反击战,成功击败了印军精英部队第4师的主力。 这一轮反击,印军损失大了,咱们这边也多少吃了点亏。 但我们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宣布停火,并且撤回了实际控制线后20公里。 毛主席说,这仗是“军事政治仗”,目的是教训印度,不是要解决边界问题。 战后我复员回家,跟父亲说起战场上的事,才知道他当时写信的窘迫。 那时候,政府帮忙救济,很快就挺过了困难时期。他们说,国家的事最重要,不用我们出钱。 听到这些,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50年过去了,这段记忆依然清晰。 喜马拉雅的冰雪见证了我们的艰辛,也见证了我们的胜利。 那场战争,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每个战士的青春记忆。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期间,毛主席正在听中印战争的战报,谁料,突然听到印度派
乐语回味
2024-12-09 03:37:45
0
阅读:1768
山行
胜利都是来之不易的,致敬人民子弟兵!
瑜瑾韶华
像军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