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成都街头,清朝四川总督赵尔丰被处决后,刽子手捧着他花白的头,向围观的人群示众,他是清末总督中唯一一个被处决的,这一幕似乎应该起同情但却没有,说来赵尔丰还是民族英雄,他之所以会被处决与一场运动有关。 1911年12月21日,寒风凛冽,成都街头人声鼎沸。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被押上刑场,他就是四川总督赵尔丰。众目睽睽之下,刽子手高举铡刀,随着一声令下,赵尔丰的头颅滚落在地,鲜血染红了泥土。 就在行刑前夕,赵尔丰在牢中回想起自己的一生。他出身八旗,是正蓝旗下的成员。这一特殊身份为他的仕途铺就了平坦的道路。他虽然不是读书的材料,但凭借家中的真金白银,通过纳捐的方式当上了县长。此后,他官运亨通,先后担任知县、道员、巡抚等职,一路青云直上。 1903年,赵尔丰随四川总督锡良入川,镇压会党起义。1905年,他升任川滇边务大臣。1908年,他又继任驻藏大臣兼川滇边务大臣。在平定西藏叛乱的过程中,赵尔丰表现出色,一时间声名远播,被视为民族英雄。 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1911年。这一年4月,赵尔丰调任四川总督。上任伊始,他就面临着一场席卷全省的保路运动。这场运动源于清廷违背民意,强行收归民办铁路,将铁路修筑权和投资权出卖给外国银行团,引发了人民的强烈不满。 四川各界群众奋起抗争,参与者达数十万人。8月,成都全城罢市,抗议活动逐渐演变为抗粮抗捐,甚至出现武装暴动的迹象。清廷对这种局面感到恐慌,下达严令,要求赵尔丰务必平息民变。 面对朝廷的施压和四川人民的反抗,赵尔丰陷入了两难境地。他深知,如果不采取雷霆手段镇压保路运动,不仅官位难保,性命堪忧。然而,对于一个曾立下汗马功劳的民族英雄来说,镇压自己的同胞,又谈何容易? 最终,赵尔丰还是选择了服从朝廷的命令。9月7日,他诱捕保路同志会的领导人,封闭铁路公司,并下令开枪射杀请愿群众,造成20多人死亡,酿成了震惊全国的"成都血案"。这一幕幕惨剧,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也埋下了他悲剧结局的伏笔。 刑场上,行刑的铡刀已然落下,赵尔丰的头颅滚落在地。围观的群众中,没有一个人为他流下同情的泪水。这位曾经的民族英雄,就这样以四川总督的身份,成为清末唯一一个被处决的封疆大吏。他的结局,注定与那场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紧密相连。 赵尔丰的悲剧结局,与那场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密不可分。1911年,四川人民为捍卫自己修建铁路的权利,奋起反抗清廷的"铁路国有"政策。愤怒的群众走上街头,举行集会、罢工罢市,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 面对这股风起云涌的民意,清廷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遏制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朝廷下令赵尔丰采取强硬手段,镇压保路运动。赵尔丰奉命出击,在9月7日制造了震惊全国的"成都血案"。他诱捕保路同志会领导人,封闭铁路公司,并下令军警开枪射杀手无寸铁的请愿群众,导致20多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成都血案"的惨剧,并没有让人民屈服,反而激起了更加强烈的反抗情绪。保路运动迅速演变为大规模的反清起义,并成为辛亥革命爆发的导火索。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各地纷纷响应。四川的革命党人也趁势而起,在重庆成立了"大汉军政府",掀起了反清的浪潮。 形势的急转直下,让赵尔丰措手不及。他虽然释放了被关押的保路人士,交出了手中的权力,承认了"大汉军政府"的地位,但为时已晚。革命党人尹昌衡担心赵尔丰留在成都后患无穷,决定先发制人,将其就地正法。 尹昌衡采取了智取的策略。他独自前往赵尔丰的住处,与其私下会谈。尹昌衡对赵尔丰说,大帅身边仍有3000名精锐部队,这让士绅和百姓心存疑虑和恐惧。为了消除他们的顾虑,建议将这些警力交由尹昌衡指挥,以保证赵尔丰的安全。赵尔丰没有察觉尹昌衡的真实意图,轻信了他的话,将部队的指挥权移交给了尹昌衡。 然而,当警力撤离后,赵尔丰立刻被革命党人逮捕。他被五花大绑,押送到成都街头,接受全城群众大会的审判。愤怒的民众高喊着"杀"的口号,要求处决这个罪大恶极的封疆大吏。在众怒难犯的情况下,刽子手挥刀斩下了赵尔丰的头颅,结束了这位总督的一生。 赵尔丰的死,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有人为他的遭遇而惋惜,认为他曾是一位为国立功的民族英雄,平定过西藏叛乱,为巩固边疆稳定做出了贡献。但更多的人认为,赵尔丰在镇压保路运动时的残暴行径,让他成为"赵屠夫",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他的死,是咎由自取,是他一手造成的悲剧。 有人不禁要问,如果赵尔丰当初拒绝镇压保路运动,选择站在人民一边,他的结局是否会不一样?这个问题,恐怕永远没有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个人的选择,往往难以改变历史的大势。赵尔丰的悲剧,折射出清王朝末年的动荡与矛盾,也反映出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和悲哀。
1911年,成都街头,清朝四川总督赵尔丰被处决后,刽子手捧着他花白的头,向围观的
自由的百灵鸟
2024-12-05 16:43:26
0
阅读:945
江渐月
赵尔丰是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