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金圣叹被执行斩首。行刑前,他悄悄地对刽子手说:“我有200两银票,你

自由的百灵鸟 2024-11-26 18:25:37

1661年,金圣叹被执行斩首。行刑前,他悄悄地对刽子手说:“我有200两银票,你先砍我,这钱就归你”。刽子手大喜,刀起头落,准备捡钱之际,却看到两个纸团。 万历三十六年,张采出生在江苏苏州一个富裕的家庭。父母本想让这个聪颖的孩子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但天不遂人愿。张采年幼时,家中突遭变故,被迫离开家乡,到外地避难。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原本应该快乐的童年,变得贫困而孤独。   所幸,九岁那年,张采进入了一所私塾读书。从此,他的人生轨迹开始发生改变。他天资聪颖,诗文俱佳,很快在私塾里崭露头角。然而,聪明的头脑,却装着一颗桀骜不驯的心。张采喜欢与附近寺院的僧人来往,谈经论道,对世俗的功名利禄不屑一顾。也许正是在这个时候,张采心中那股不羁的性情,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少年的张采,真正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是在参加科举考试之后。他满怀热情,一连三次参加乡试,却因为文风格格不入,屡试不第。狂放不羁的文风,令考官大为光火,甚至一度被禁考。张采并不在意这些,他坚信自己的才华,不该被八股文所束缚。   愤懑之余,张采给自己起了个新名字——金圣叹。这个名字,代表了他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也昭示着他不屈的个性。第四次参加科举时,他收敛锋芒,规规矩矩地应试,终于一举夺得解元。然而,这一次的成功,并没有让金圣叹对科举路线有丝毫改观。相反,他更加坚定了追求自己理想的决心。   此后,金圣叹一头扎进文学创作的海洋,再也没有参加过科举。他的笔锋,转向了对《水浒传》《西厢记》等名著的点评。他以"金圣叹"为笔名,所写的文章,洞见独到,文笔犀利,甚至连顺治皇帝读后都连连称赞。然而,金圣叹并没有因此而心动,他早已看透功名利禄的虚妄,此生再不为科举而困。   金圣叹虽然没有做官,但他的胸襟,却不输于那些位高权重之人。他心系天下,忧国忧民。顺治皇帝驾崩后,吴县令任维初残暴敛财,金圣叹挺身而出,写下了那篇震动朝野的《哭庙文》。从某种意义上说,金圣叹虽未位列庙堂,但他守护百姓的勇气,已然超越了许多高官显贵。   顺治十八年,顺治帝猝然崩逝,一时间,举国哀声四起,万民皆悲,沉浸于无尽的哀伤之中。然而,值此多事之秋,吴县新到任的县令任维初,竟在民间大肆横征暴敛,对百姓肆意奴役。金圣叹闻讯后,义愤填膺,决定挺身而出,为民请命。   金圣叹写下了一篇声讨任维初的《哭庙文》,联合百余位士子,一同前往孔庙哭庙,并向巡抚朱国治告状。《哭庙文》言辞犀利,直斥任维初的种种恶行,表达了士人们的愤慨之情。然而,金圣叹等人并不知道,朱国治早已与任维初秘密勾结,根本不会为百姓做主。   朱国治非但不听申诉,竟还以“惊扰先帝之灵”此罪名,将金圣叹等人一概逮捕。在狱中,金圣叹等人惨遭严刑逼供,最终因“叛逆”之罪被判处斩首之刑。其命运悲惨,令人扼腕叹息。一时间,众人都为金圣叹的遭遇感到悲愤不已。   行刑那日,金圣叹走上断头台,神情坦然。在这生死攸关之际,他竟表现得出奇地沉着冷静,毫无慌乱之态,仿佛一切尽在掌控之中。金圣叹悄语行刑刽子手,言其耳内藏二百两银票。若刽子手肯“先斩后礼”,此银票即归其所有。刽子手闻此言语,不禁喜出望外,旋即欣然应许。   刀起刀落,金圣叹的头颅滚落在地。围观的众人发出一片惊呼,而刽子手却丝毫不为所动。他满心欢喜,急忙寻找金圣叹所说的银票。突然,他发现金圣叹头颅旁,掉落了两个纸团。他打开一看,竟不是银票,而是"好"、"疼"二字。   原来,金圣叹临死之前,还在跟刽子手开玩笑。刽子手虽然没拿到银票,却也被金圣叹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折服。他小心翼翼地把这两个纸团收好,视为至宝。事后,刽子手把这件事讲给了自己的子孙后代,告诫他们要以金圣叹为榜样,做一个敢于担当、勇于斗争的人。   金圣叹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尽管他的生命定格在了四十二岁,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却感动了无数人。那个用两个字就将一个刽子手震慑住的奇男子,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义不容辞,舍生取义"。   金圣叹虽英年猝逝,然其事迹,却传颂千古。虽生命短暂,但其传奇色彩,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芳名永留。"好疼"二字的背后,是一个文人勇士矢志不渝、至死不悔的高尚品格。这种品格,恰是中华民族历经重重磨难却长盛不衰的精神支柱,它蕴含着无尽的力量,支撑着民族的延续与发展。金圣叹用生命谱写的这段传奇,也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去追求心中的理想和信念。

0 阅读:645
自由的百灵鸟

自由的百灵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