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房花烛夜,徐志摩揭开盖头,轻蔑地对张幼仪说:“乡下土、包、子。”后来徐志摩坚持

从南谈历史啊 2024-12-02 00:32:40

洞房花烛夜,徐志摩揭开盖头,轻蔑地对张幼仪说:“乡下土、包、子。”后来徐志摩坚持离婚,让张幼仪堕胎,张幼仪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徐志摩的回答让张幼仪的心凉了大半截儿。 张幼仪虽然出身名门望族,但从小在重男轻女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父亲认为女孩子读几个字就够了,只要相夫教子就行。母亲一共生育了12个孩子,对女儿们疏于关爱。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成长,张幼仪敏感自卑,唯唯诺诺,缺乏自我。 在那个时代,女性的教育并不被普遍重视,然而,张幼仪的家人还是给予了她机会,让她与大姐一起前往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 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是一个专门培养女性教师的学府,这里聚集了许多像张幼仪一样渴望知识的女学生。在这所学校里,张幼仪投入大量的时间于学习,她的主要目标是掌握足够的知识和技能,以获取小学教师资格证。在那个年代,能够成为一名教师,对于女性来说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 尽管张幼仪在学校中的生活充实而富有成就感,但家里的人已经开始为她的婚姻做准备。根据当时的风俗习惯,女孩子的婚事往往由父母操办,婚姻的安排几乎不会考虑女方的个人意愿。张幼仪内心虽然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由选择生活的向往,但她深知自己难以逃避这一被安排好的命运。 1913年,十三岁的张幼仪回家度假,这个假期成为她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家中的氛围与往常不同,充满了即将到来婚事的喜悦和忙碌。在这期间,她第一次见到了自己未来丈夫的照片。尽管她内心充满复杂的情绪,但在父亲的询问下,她只能低声说出“我没意见”。这四个字背后,隐藏着她对未来的无奈和对传统的无可奈何的接受。 照片中的那个男子看起来文雅斯文,不似其他一些粗俗之人。这至少让张幼仪感到一丝宽慰,她认为,与一个至少外表温和的人共度一生,或许能少些磨难。但无论如何,她对于不能继续深造,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生活的路径感到深深的遗憾。 每一个知道她即将出嫁的亲友都表现出了由衷的高兴,但这些喜悦的表情和祝福的话语,对张幼仪来说,却像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提醒她即将失去对自己人生的掌控。这种心境的矛盾与复杂,只有她自己能够体会。在那个年代,她的经历是无数中国女性共同的写照,她们的梦想和自我实现常常被家庭和社会的期待所埋没。 嫁给徐志摩后,张幼仪对这个高傲冷漠的丈夫百般讨好。她不计得失的侍奉公婆,操持家务,一心一意的想要获得丈夫的欢心。可徐志摩依旧我行我素,不把她放在眼里。张幼仪很快就怀孕了,她天真的以为,有了孩子,徐志摩就会回心转意,会对这个家负起责任。然而,徐志摩却在她生产后一走了之,只留下张幼仪一个人带孩子。 张幼仪偶然间发现了徐志摩写给别的女人的情书,字里行间满是甜言蜜语,和对她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她这才明白,原来徐志摩根本就没把自己放在心上。她心如死灰,再也不抱任何希望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张幼仪再次有了身孕。徐志摩却让她去打胎,还扬言要离婚。张幼仪不顾一切,孤身一人跨洋去找他理论。她哀求徐志摩不要抛弃她和孩子,哪怕打胎有生命危险。可徐志摩却冷冷的讽刺她说:"还有人车祸死掉,难道就不坐车吗?"他的无情让张幼仪心凉了大半截。 原来,徐志摩急于离婚另娶,只是为了他心仪已久的林徽因。他把张幼仪和孩子弃如敝履,只为追求他向往的自由生活。张幼仪终于认清了这个现实,她的婚姻已经走到了尽头。一个懵懂无知的乡下姑娘,经历种种打击羞辱,终于要从噩梦中醒来了。 人生的转折点往往在绝境中到来。张幼仪终于下定决心,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她对徐志摩说,你去找个更好的太太吧。就这样,这段从一开始就不被看好的婚姻宣告结束。 离婚后,张幼仪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在家人的支持下,下定决心要重新开始。她白手起家,创立了云裳时装公司,将自己的审美和眼光发挥到极致。云裳公司很快成为上海滩最负盛名的时尚殿堂,吸引了无数名媛淑女前来定制时装。张幼仪用实力证明,一个女人同样可以在商界叱咤风云,不输男儿。 令人意外的是,张幼仪的时装公司赚到钱后,她曾多次资助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生活。面对曾经伤害过她的前夫,张幼仪却以德报怨,宽宏大量。她的胸襟和眼界,已经今非昔比了。 徐志摩见到脱胎换骨的张幼仪,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由衷地钦佩这个曾经被他称为"乡下土包子"的女人。张幼仪用优雅和智慧征服了所有人,曾经轻视她的人,都对她刮目相看。 纵观张幼仪的一生,她的生命轨迹堪称传奇。从天之骄女到自甘堕落,再到彻底蜕变,她的人生几度沉浮,跌宕起伏。但正是这些经历,砥砺了她的意志,磨炼了她的心智,造就了后来的辉煌人生。这样的张幼仪,不愧是民国女性的典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女性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0 阅读:45
从南谈历史啊

从南谈历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