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1年,23岁的柳如是,嫁给了59岁的钱谦益。洞房花烛夜,耳鬓厮磨,切切低语

从南谈历史啊 2024-12-01 10:53:37

1641年,23岁的柳如是,嫁给了59岁的钱谦益。洞房花烛夜,耳鬓厮磨,切切低语。钱谦益低声问道:“你爱我什么?”柳如是柔声回答:“白个头发乌个肉。” 柳如是,一个出身卑微却心怀豪情的女子,在她波折重重的一生中,始终追求真挚和热烈的爱情。她的故事是自强不息和勇敢面对现实的缩影,其经历在当时社会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和感人。 柳如是与江南“云间三子”之一的宋征舆的爱情故事尤为动人。宋征舆,年轻有为,未娶妻室,对柳如是一见钟情。两人在风花雪月的岁月中相互吸引,情感迅速加深。柳如是被宋征舆的才情与情感真挚深深吸引,她认为终于找到了能与之共度一生的人。然而,命运对她并不宽容,宋征舆出身显赫,其母坚决反对这门亲事,不愿让家族声誉因为纳一个风尘女子而受损。 尽管宋征舆曾试图抗争家族的压力,希望能与柳如是继续相守,但面对母亲和家族的坚决态度,他的努力显得无力,最终不敌现实的重压。更糟糕的是,宋家通过官府的力量将柳如是赶出了城市,声称不容外地娼妓居住。这样激烈的态度彻底粉碎了两人的未来,柳如是痛心疾首,最终选择了与宋征舆决裂。 在这段感情破碎后,陈子龙出现在了柳如是的生活中。陈子龙,文才卓越,父亲高位,自己亦在文人之间颇有声望。最初,陈子龙对柳如是抱有成见,然而随着两人的接触加深,柳如是的文采与气节使他改变了看法,两人逐渐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在柳如是被驱逐出城后,是陈子龙伸出援手,帮助她解决困境,并与她共同生活,享受了一段如诗如画的美好时光。 然而,好景不长,柳如是再次面临出身的壁垒。尽管两人情感深厚,陈家却因柳如是的低微出身而拒绝将她纳为妾室。这一现实再次重创了柳如是,使她深感无力与社会的成见抗争。在两人不得不分离之际,柳如是留下了《寒食雨夜》十绝句,以此作为对陈子龙的最后告别,充满了哀伤与不舍。 老天待柳如是不薄,她遇见了钱谦益。这位人中之杰,与柳如是一见如故,踏雪赏梅,采莲垂钓,品茶论道,畅谈诗文,好不惬意。 钱谦益仙逝之日,朝野皆惊。他一生功名显赫,诗文盖世,儒雅风流,无人不晓。然而,当大家赶到吊唁之时,却见灵堂内唯有一个孤零零的身影——钱谦益的妻子柳如是。她神色哀戚,独自守在丈夫的遗体旁,眼中尽是追思往昔的惆怅。 钱柳二人的婚姻,曾经艳惊京城。一个是声名显赫的诗坛领袖,一个是倾国倾城的秦淮名妓,竟然以正妻之礼结为连理,实在令世人瞠目结舌。他们的婚后生活,也确实令人艳羡不已。钱谦益对柳如是宠爱有加,不仅为她修建如是我闻的别院,还嘱咐她不必操持家务,只管读书写诗,过自己向往的生活。柳如是也对丈夫体贴入微,常常对镜梳妆打扮,以最美的容颜示人。两人朝夕相伴,如胶似漆,任谁看了都要赞一声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然而,好景不长。多年以后,国破家亡,钱谦益面对清军围城,做出了一个令柳如是无法接受的决定——献城投降。柳如是力劝丈夫以身殉国,表示自己愿意为他殉节。可钱谦益却犹豫再三,最后缓缓道出"河水太凉"四个字。柳如是惊呆了,她一直以为自己嫁的是一个以家国为重的君子,没想到关键时刻竟会如此怯弱。愤怒之下,她纵身一跃,要跳河自尽,却被钱谦益拼命拉住。虽然捡回一条性命,但两人的感情,却出现了无法弥合的裂痕。 此后,钱谦益仕途并不顺遂。他曾私下资助江南地区的抗清人士,结果东窗事发,被清廷抓入狱中。柳如是闻讯赶到京城,四处求告营救,最终用尽关系,将他保了出来。然而,从这时起,钱谦益似乎对功名利禄再无兴趣,带着柳如是隐居到郊外的红豆山庄,过起了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两人就这样在山庄中度过了十多年的光阴。他们常在竹林中漫步,在溪边对酌,读书作诗,谈天说地。尽管岁月在钱谦益的鬓间染上了霜雪,但每当柳如是挽着他的手臂,脉脉含情地望着他时,钱谦益都会回想起洞房花烛的那一夜,回想起他们的初见和定情。 在喜结连理的新婚之夜,两人情意绵绵,耳鬓厮磨。柳如是柔声问道:"相公,你最爱我哪一点?"钱谦益笑答:"爱你乌黑的青丝,白皙的肌肤。"接着,他又问柳如是的想法。只见柳如是嫣然一笑,道:"妾身最爱相公白发苍苍的鬓角,还有那健朗的身躯啊。"这一席话,将两人超越年龄的爱慕表露无遗。纵使容颜会老去,但情意永远常青,直至白头。 如今,当柳如是伏在钱谦益的灵柩前,看着那张永远沉睡的脸庞时,昔日的一幕幕恍如隔世。她不禁悲从中来,泣不成声。半生浮沉,情爱坎坷,如今终于画上了句点。钱柳之情,古今罕有,生死相依,亦成绝唱。苍天垂怜,让他们有生之年,携手渡过了最后的晚年时光,也算无憾今生了。 纵观柳如是的坎坷人生,让人唏嘘不已。她生而为女子,又身处乱世,备受身份和时局的羁绊。然而,她却凭借过人的才情和坚韧的个性,一次次突破藩篱,谱写了一段段传奇。虽然最后难逃悲剧收场,但她毕竟在那个艰难的年代,作为一个女子,活出了自己的风采。这对她来说,已是莫大的胜利了。

0 阅读:2
从南谈历史啊

从南谈历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