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画竹

霸名评过去 2024-11-29 16:55:25
西安碑林藏《王维画竹》刻立于北宋元柘六年(1091)。 此碑由游师雄题跋,俞夷直摹,王箴书,郭皓模,孟永刻石。 一石高 159 厘米,宽 86 厘米。上画清竹三棵,以细线双勾,清新雅致。竹叶疏密相间,似闻风微动,颇具意趣。 关于此画之来源,左下角题跋记述:"凤翔府开元寺东塔院有唐王维竹画二小壁,始熙宁间见之,墨迹尚完,无识,浸污者日加多,岁久将遂漫灭。不复见古人用意处,因得郭生嘉柘中模本,比今壁为真,勒石以传好事者。" 在盛唐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双钩设色和纯用水墨两种表现竹子的方法,后世画竹虽有情趣风格,但都源于此二法。可见唐人已开中国画写竹风格之先河。 两方《王维画竹》石刻本(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原是王维画于凤翔开元寺东塔院墙上,北宋中期名臣游师雄在嘉佑年问( 1056-1063)到凤翔开元寺东塔院看到王维竹画于壁上,墨迹完好。 苏轼在《凤翔八观》中描述: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为了更好地保存画迹,游师雄在元祐六年( 1091)摹本勒石立于寺中,后开元寺毁,这两块《王维画竹》的石刻移至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保存。 这两幅《王维画竹》虽系模刻,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感受出王维绘画的“用意”、 “风标特出”的艺术家。他画竹水平虽高于墓室壁画中的竹子,但王维的画法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特征,在山水画的源流与传承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题跋者游师雄,字景叔,京兆武功人。曾求学于张载,北宋治平元年(1064)进士,授仪州司户参军,曾任陕西转运判官、提点秦凤路刑狱、陕西转运使、陕州知府,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深得皇帝赏识。他在宋夏边境经营多年,善谋略,屡建奇功,绍圣四年(1097)卒。 《宋史·游师雄传》称其“慷慨豪迈,有志事功,议者以用不尽其才为恨”,“游师雄之禽鬼章,复洮州,以致诸国入贡,校之诸将,其功独为隽伟”。除了军事功勋,他也有经史之才,可谓文武兼备。 在陕西多年,他踏寻古迹名胜,所谓“表章古迹,自周秦以及唐,无不有题识”许多今尚流传于世,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0 阅读:0
霸名评过去

霸名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