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郑强做报告说“屠呦呦先生”,马上有人反驳道:女的怎么能称呼先生?”郑强气愤地说:你有没有文化? 上世纪60年代,是疟原虫对传统抗疟药物奎宁产生了抗药性,全球抗疟研究急需新突破。 屠呦呦被选为国家“523”项目的负责人。 她的研究方向并非依赖于现代化的化学合成方法,屠呦呦通过翻阅古籍,发现了青蒿这一草药在治疗疟疾中的潜力。 然而,青蒿的初步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效果并不理想,仅有12%到40%的抑制率。 他们不得不使用简陋的设备,甚至用七个大水缸代替常规的提取容器,处理大量青蒿。 屠呦呦和团队成员常常因此受到化学溶剂中毒的影响,但她始终没有放弃。 经过数百次的试验,屠呦呦最终在1972年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 然而,青蒿素的毒性问题依然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虽然初步的动物实验表明青蒿素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但为了尽快验证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屠呦呦决定亲自参与药物试验。 1972年7月,在医院的严密监控下,屠呦呦和两位科研同仁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试药过程,结果显示青蒿素对人体并无显著毒副作用。 郑强教授是中国高等教育界的知名人物。 他出身重庆,曾在浙江大学化学系完成学业,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但真正让他声名鹊起的,是他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直言不讳。 他是高分子材料领域的专家,拥有38项个人专利,长期致力于新型有机硅材料的研究。 凭借这些创新,他为国家贡献了超过20亿元。 在一次讲座中,他提到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的称呼问题,郑强教授指出,“先生”一词并非只限于男性,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尊称。 他解释说,只有律师、医生和老师才能被称为“先生”,而屠呦呦作为杰出的科学家和医学专家,完全有资格被尊称为“先生”。 历史上宋庆龄等女性也曾被称为“先生”。 无论是在浙江大学还是后来的贵州大学,他的课堂和讲座总是座无虚席。 学生们亲切地称他为“强哥”,而他的演讲也常常充满激情。 郑强也积极参与社会讨论,尤其在教育改革和西部支援方面发声。 在2020年《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上,学者叶嘉莹被授予荣誉时,其中对她的称呼“风雅的先生”成为舆论焦点。 叶嘉莹,九十九岁高龄时依然活跃在诗词研究的第一线,享誉海内外。 有不少网友对此表示强烈不满,这场争论迅速蔓延到各大社交平台。 支持者认为,“先生”不仅是对学者、长者的尊称,其背后所蕴含的尊重并不因性别而改变。 反对者则认为,尽管“先生”可以用来称赞学识渊博的人。 在长期的社会习惯中,“先生”作为对男性的尊敬称呼早已深入人心。 在中国传统中,女性往往被视作“温柔”和“贤淑”的代表,较少直接与学术或权威挂钩。 女性只有在获得极高成就时,才会被称为“先生”,这种做法无形中强调了“普通”女性和“卓越”女性之间的界限。 而在这一过程中,男性的“先生”身份似乎成了普遍适用的标准。 这种语言习惯似乎隐含着只有少数女性才能获得“与男性平等”的称呼,而普通女性仍然被局限在“女士”。 语言学家周有光认为,虽然“先生”一词在特定语境下可以用来表示对女性的尊敬,但长期以来将“先生”与男性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一做法在潜意识里带有“重男轻女”的倾向,暗示了女性只有在非凡成就的背景下,才能享有与男性同等的尊称。 周有光的意见代表了部分语言学者的立场,他们认为,尊重女性的最佳方式应是避免使用带有性别指向的称谓。 然而,在社会的实际应用中,“先生”这一称谓并非孤立存在。 在学术界、文化界等领域,传统上常将“先生”视作对具有高尚品格的男性的敬意表达。 因此,使用这一称谓来指代像叶嘉莹这样的女性学者,实则是向她的智致敬。 问题的核心在于,随着社会性别观念的逐步变化,这一传统用法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那些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性别标签。 用“先生”来称呼女性,是否还合适,已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未来,我们或许可以通过更为精确的词汇来表达对女性的尊敬。 参考文献:[1]陈满华,陈光.称谓关乎性别认同:不宜称女性为先生[J].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5(10):F0003
有一次,郑强做报告说“屠呦呦先生”,马上有人反驳道:女的怎么能称呼先生?”郑强气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4-11-28 19:57:48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