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5月,袁世凯病危,长子袁克定邀请萧龙友进府诊治。萧龙友切脉后,诊断为尿

凡梅说历史 2024-11-20 22:11:49

1916年5月,袁世凯病危,长子袁克定邀请萧龙友进府诊治。萧龙友切脉后,诊断为尿毒症,开完方子后,再三嘱托一定要服药静养。但袁世凯次子袁克文,不信中医,不让抓中药。弟兄俩意见不合,来回拖到6月6日,中国近代最受争议的“帝王”袁世凯一命呜呼。   生于四川绵阳市三台县的萧龙友,事后说:“尿毒症必须静养,袁世凯当时内外交困,举国上下一片声讨,心情如何能静得下来?他的死也是命中注定,气数已尽了!”   找萧龙友看过病的名人不止袁世凯,还有孙中山和梁启超。萧龙友从小苦读四书五经,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功底。小时候,因母亲生病,他经常要去药店问医识药,对中医很感兴趣。后来,他上了成都尊经书院,业余时间读了大量医书。   1892年(22岁),川中流行霍乱,每天病死8000人。萧龙友挺身而出,和一名老中医背着药箱沿街治疗。两人的中草药方,疗效很好,救活了很多人。经此一事,他声名鹊起!   1897年(27岁),萧龙友赴京参加科考,取得贡生,从此步入仕途。他晚清时当过县太爷,民国时任财政、农商部秘书,身居要职。但他从未间断研究医学,中西医都研究,自学成才。公务之余,他经常给朋友看病行医。   1924年11月(54岁),孙中山北上,谋求共和,却突然患病,而且病情日趋严重。请了很多医生都无法断定病因,然后请来了萧龙友。萧龙友检查后,认定是肝癌,已非中医中药所能治,也就没有开方子。   1926年,梁启超便血,先后请西医和萧龙友诊治。他到协和医院检测,发现右肾带有黑点,认为是癌症。而萧龙友诊断出梁启超有尿毒症和糖尿病,与肾无关,吃中药慢慢调理就能好。 最后,梁启超听从西医做了手术,割除了右肾。然而之后医院解剖发现,如樱桃般的黑点,其实是血管硬化,而不是癌症。梁启超的便血也没有得到太大改善。此事,引发舆论对中医西医的大辩论,都说梁启超白挨了这一刀。   1928年(58岁),南京国民政府北伐,北洋政府灭亡。萧龙友决定弃官从医,在自己家的兵马胡同59号,挂起了一块牌子——“萧龙友医寓”!   萧龙友名声大噪,医道精妙,在京城妇孺皆知,受到各界人士推崇,被誉为京城四大名医之首。连当时的德国医学博士,遇到疑难杂症都会请萧龙友去医院会诊。要知道在此之前中医能进西医会诊尚无先例!   1929年,南京政府公布了“废止中医案”,立即引起全国医界和公众的哗然。60岁的萧龙友挺身而出,和其他名医施今墨、孔伯华等人自筹资金,在他自己家里,也就是兵马胡同大院,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萧龙友任董事长,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是中医教育的先驱。   1949年(79岁),新中国成立,萧龙友虽年近八旬,但仍壮心不已,将自己别号“息翁”改为“不息翁”。他担任全国第一、二届人大代表、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等职。1953年(83岁),萧龙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6年(86岁),根据萧龙友的提议,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成立了四所中医学院。萧龙友还是中学课本里名医李时珍画像的原型。1960年10月20日,萧龙友病逝,享年90岁!   萧龙友一生经历,可谓传奇,从政界到杏林皆为名士。医术方面既无家传,又无师承,全凭自学成才,以一流的医术名满京城。他与孔伯华、汪逢春、施今墨并称为“京城四大名医”。 他大力倡导中西医结合。提出了有名的“医药为救人而设,本无中西医之分。”

0 阅读:89
凡梅说历史

凡梅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