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未来?这位校长的"不务正业"竟成为拯救生命的关键。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来临

鲁滨逊每日日记 2024-11-07 19:06:06

预见未来?这位校长的"不务正业"竟成为拯救生命的关键。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来临前,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不抓教学,每年都组织一到两次针对自然灾害的疏散演练,不仅如此,他还先后两次向教育局申请资金,对学校年久失修的教学楼进行加固,这在当时被人们说成是“浪费时间”。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大地震突然袭来。在这场夺去近7万人生命的灾难中,四川省绵竹市的桑枣中学却创造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2300多名师生在1分36秒内安全撤离,无一人伤亡。这个奇迹的背后,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校长——叶志平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付出。 1995年,叶志平担任桑枣中学校长。上任后的第一天,他就仔细检查了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当他站在教学楼前时,他清楚地感觉到地面在轻微震动——这栋楼已经成为危楼,随时可能倒塌。面对这种情况,叶志平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制定应对方案。 首先,叶志平组织人力对教学楼进行加固。他亲自带领教职工在周末和假期搬运沙石、水泥,用自己的双手为学生们筑起一道安全屏障。同时,他不断向上级申请资金进行维修,甚至多次亲自到省城成都申请专项资金。 更重要的是,叶志平推行了定期的紧急疏散演练。每个月,他都会突击组织一次全校疏散演习。起初,很多学生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有些甚至偷偷躲在教室里不参加。但叶志平并不气馁,他耐心地向学生们解释安全知识的重要性,并亲自示范正确的疏散方法。渐渐地,学生们开始认真对待这些演习,疏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然而,叶志平的这些举措并非一帆风顺。许多人认为他"不务正业",把时间浪费在与教学无关的事情上。有一次,一位家长甚至当面质问他:"叶校长,你整天搞这些演习,是不是不想让我们的孩子好好学习?"面对这些质疑和不理解,叶志平始终保持冷静,他说:"安全是一切的基础。只有保证了孩子们的安全,我们才能谈学习。"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叶志平正在办公室工作。感受到强烈的震感后,他立即按下了警报按钮,并用广播指挥全校师生疏散。在他的带领下,全校2300多名师生在短短1分36秒内安全撤离,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生命奇迹。当最后一名学生安全撤离后,教学楼轰然倒塌。这一刻,叶志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说:"这十年的坚持,值了!" 遗憾的是,叶志平于2011年因病去世,享年58岁。在他去世前,他还在病床上叮嘱接任的校长:"一定要继续抓好安全教育,这是对学生最大的负责。"虽然他离开了,但他的精神和贡献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每年的5月12日,桑枣中学的师生都会在操场上举行纪念活动,缅怀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校长。 叶志平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生命奇迹的传说,它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教育的本质和人生的价值。在这个追求速成和效率的时代,叶志平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无疑是一剂醒脑良药。 我们不禁要问: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我们是否过于注重考试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安全教育、生存技能、心理健康等方面,是否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叶志平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它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更要教会他们如何更好地生活。 同时,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思考责任与坚持的力量。在面对质疑和不理解时,叶志平选择了坚持自己的信念。这种坚持,最终挽救了数千人的生命。在我们的人生中,是否也有这样的时刻——当我们坚信某事是正确的,却面临着重重阻力?叶志平的经历告诉我们,坚持正确的事情,终将会有回报。 更深层次地,这个故事启发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叶志平用他平凡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平凡中的伟大"。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的日复一日的坚持,最终成就了非凡。这不禁让我们反思:我们每个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是否也蕴含着改变世界的力量? 最后,让我们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叶志平式的远见和担当,或许正是我们每个人、每个组织、乃至整个社会所需要的。面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等全球性挑战,我们是否也能像叶志平一样,在日常中未雨绸缪,在危机中挺身而出? 叶志平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也许,真正的不朽并非长生不老,而是像叶志平这样,将自己的生命价值融入他人的生命之中,在平凡中成就伟大,在责任中实现永恒。 让我们铭记叶志平,不仅是为了缅怀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教育工作者,更是为了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传承他的精神,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奇迹。因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改变世界的那个人,而改变的力量,往往始于一个小小的、持续的行动。

0 阅读:19
鲁滨逊每日日记

鲁滨逊每日日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