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圣女”,白天在寺庙当仆人,晚上却成了僧人的泄欲工具,年老色衰后被抛弃,政府明令禁止,可每年仍有超过3000名女孩受害, 在印度南部的安德拉邦,天刚蒙蒙亮,寺庙的钟声唤醒了周围的村庄。 人们纷纷开始一天的忙碌,却没有人注意到寺庙深处那间幽暗的小屋,一个年仅13岁的女孩,赤脚跪在冰冷的石板地上,神情木讷,这是她成为“圣女”的日子。 她的父母早已离开,而她的未来,将永远与这个寺庙绑定。 夜幕降临后,她将不再是神圣的象征,而是寺庙僧侣的“私人物品”。 在这座寺庙中,她的身体不再属于自己,她必须无条件服从那些比她年长许多的男性的欲望。她的命运早已注定:终身不能嫁人,终生与神为伴,也终生被掌控。 在印度,所谓的“圣女”(Devadasi)是指那些从小被奉献给寺庙的女孩。她们被称为“神的新娘”,从仪式那天起,她们便告别了家庭,永远不能嫁给凡人。 圣女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印度教的性力派(Shaktiism)教义。性力派信仰认为,男女之间的结合象征着宇宙力量的融合。 湿婆神的象征之一是生殖器官(林伽),这赋予了性行为在宗教中的特殊意义。 在这一教义的影响下,圣女被视作神的化身,她们与僧侣的性行为被认为是神圣的仪式。宗教的外衣下,隐藏的却是对女性身体的极端控制和剥削。 成为圣女并非随意挑选,女孩必须符合严格的标准。她们必须长相端庄,身体不能有任何疤痕,最重要的是,她们必须是处女。 在一些寺庙中,前辈圣女甚至会亲自检查女孩的身体,确认她们是否“完璧之身”。如果发现女孩已经失贞,她们将失去成为圣女的资格。 这种选拔方式不仅残酷,还将女性的身体物化为一种宗教符号,完全忽视了她们作为个体的尊严与权利。 圣女们的一生被寺庙掌控。她们接受仪式后,必须住在寺庙里,专门为寺庙和僧侣服务。白天,她们穿着精美的服饰,坐在小屋中,双脚不得着地,象征着她们的神圣性。 信徒们会前来跪拜她们,祈求神的庇佑。然而,当夜幕降临,圣女的神圣身份随之消失,她们则必须服从寺庙里的男性,不得拒绝任何要求。 更为残忍的是,圣女们即便生下孩子,这些孩子也不被承认。 圣女的女儿往往会继承母亲的命运,成为下一代的圣女。 这个恶性循环在寺庙中不断延续,仿佛没有尽头。贫困、无知和宗教的控制让无数女孩陷入这种无望的命运,成为寺庙权力与欲望的牺牲品。 当圣女们年老色衰,寺庙不再需要她们时,等待她们的往往是被驱逐的命运。失去了寺庙的庇护,她们无处可去,许多人沦为娼妓或流浪者。 由于缺乏医疗保障,许多圣女在年轻时便感染了艾滋病,最终死于这种疾病。 艾滋病在圣女群体中的感染率极高,达到40%-50%。这些圣女不仅自己被疾病折磨,她们的孩子也无法逃脱命运的魔掌。 数据显示,在安德拉邦地区,已有1.7万名圣女感染了艾滋病。她们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当她们不再年轻、不再美丽时,社会便毫不犹豫地将她们抛弃。 印度的种姓制度也在圣女制度的延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高种姓的家庭通常不会将女儿送往寺庙,成为圣女的往往是低种姓或贫困家庭的女孩。 对于这些家庭来说,送女儿去寺庙不仅是为了减轻经济负担,也是为了获取寺庙的馈赠,甚至可能因此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一个低种姓的圣女被高种姓的僧侣看中,整个家庭的地位可能会因此提升。这种复杂的关系,让圣女制度在某些地区顽固地延续着,即便法律已经明令禁止。 印度政府早在1986年便颁布了法律,宣布圣女制度为非法,但法律的执行却十分薄弱。 每年大约有3000名新的圣女被送进寺庙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寺庙势力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纠葛,使得许多女孩依然被迫走上这条不归路。 圣女制度的存在,与印度社会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密不可分。在印度,女性的地位普遍低下,已婚女性往往被视为丈夫的附属品。 婚嫁过程中,女方家庭需要付出高额的嫁妆,这对贫困家庭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负担。因此,许多女孩因无法支付嫁妆而终身不嫁,成为圣女似乎成了她们唯一的出路。 印度家庭普遍重男轻女,生下女儿被视为不吉利的事情。 为了生个儿子,许多家庭在生下女儿后,便会将她们送往寺庙。对于这些女孩来说,命运从一出生便已注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印度女性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她们不再像过去那样默默忍受,而是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的权益发声,抗争不平等的社会现象。 全球化和社会进步帮助了一部分女性觉醒,但在偏远地区,像圣女制度这样的陋习依然根深蒂固。要彻底消除这种制度,不仅需要法律的执行,还需要全社会对性别平等的认同和推动。
“印度圣女”,白天在寺庙当仆人,晚上却成了僧人的泄欲工具,年老色衰后被抛弃,政府
云孜聊过去
2024-10-28 14:46:46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