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地主王学文突然发现一20岁女兵,昏倒在家门口。他四下看看无人,一下把她扛到炕上。片刻后,女兵解开衣襟,抱出一个满月的婴儿,含泪说:“大哥,以后就跟您姓吧,就叫王继曾!” 1950年春节前夕,花园村一如往常沉浸在浓浓的年味中。 爆竹声声,孩童嬉闹,茶馆饭铺熙熙攘攘,阵阵欢笑声和着锅碗瓢盆的叮当声,汇成一曲动人的新年乐章。 然而,地主王学文的宅院里,气氛却异常凝重。 三个骑马的解放军战士来到院中,为首那位略一打量,大步走向正在院中劈柴的王老汉。"您就是王学文老前辈吧?我们是来接曾儿回杭州的。" 王学文闻言身形一震,手中的柴刀应声落地。半晌,他抬起布满皱纹的脸,目光悲戚而坚定:"既是他娘要接,那就让娃跟你们走吧。" 13岁的曾儿闻讯赶来,眼睛红肿,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这个自幼失恃的孩子,对养父母有着深厚的感情。 尽管这些年饱受战乱和贫困的折磨,但在王学文夫妇的呵护下,他还是长成了一个懂事乖巧的少年。 此时此刻,曾儿紧紧拽着养母王妈妈的衣角,泣不成声。 "走吧娃,跟着你娘有好日子过。"王妈妈强忍泪水,轻轻掰开曾儿的手,把他托付给战士。曾儿依依不舍地回头,泪眼朦胧中,他看到养父母伫立在院中,目送他远去的身影。 那一刻,苍老的身躯仿佛一下子佝偻了许多。 王学文和妻子目送曾儿离去,心如刀绞。这个在战火中失去双亲的孩子,在他们膝下生活了13年。夫妻俩视如己出,倾其所有地抚养。如今孩子要走,虽是母子团圆天伦之乐,但这一别,只怕今生难再相见。 回想当年收留曾儿时,自己也是刚刚得了一个儿子。妻子本就身体差,好不容易熬过了四次流产,但婴儿夭折的阴影如影随形。 好在老天开眼,第五次总算平安产下一子。夫妻俩视如珍宝,喜不自胜。谁曾想到,命运又和他们开了个大玩笑。 1937年的寒冬腊月,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王学文正在家中忙活,给刚满月的小儿子洗尿布。自从盼来这个儿子后,他每天的生活都被孩子牢牢占据。 妻子身体虚弱,生产时几近丧命,如今尚在月子里休养。照顾孩子的重担,便全都落在了他一个人肩上。 正当王学文埋头洗涮时,院外忽然传来一声闷响。 他诧异地抬头,循声望去,竟见一个身着单衣的年轻女子,昏倒在自家门口! 王学文大吃一惊,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快步冲到院中。定睛一看,女子头戴军帽,身着军装,分明是个女兵。 王学文怜悯之心大起,想这么冷的天,一个弱女子晕倒街头,若不施以援手,性命堪忧。思及此,他顾不得许多,一把将女兵抱起,快步走进屋内,轻轻将她安置在温暖的炕上。 片刻之后,在屋内的烘烤下,女兵渐渐苏醒。 她挣扎着起身,目光悲恸而坚定,颤巍巍地解开衣襟,从怀中掏出一个小小的襁褓,哽咽道:"大哥,感谢您的救命之恩。我是一名红军战士,丈夫也在前线浴血奋战。我们有个不满月的儿子,实在无力抚养。听说您是位善长仁义的大好人,今日之后,这孩子就托付给您,跟您姓吧,就叫王继曾!" 王学文一听,又惊又喜。 但转念一想,他又有些犯难。妻子刚生产完,自家就多了一张吃饭的嘴,日子过得也颇为拮据。如今再收一个孩子,只怕雪上加霜。 正当王学文心里纠结时,妻子已然听到动静,从里屋走出。 望着丈夫坚毅的面庞,妻子心中一软。她深知丈夫向来侠肝义胆,慈悲为怀,既然他已经答应了女兵,自己再多说无益,只得接过孩子,细细端详起来。 女兵小吴自是听在耳中,看在眼里。 她感动得热泪盈眶,对着王学文夫妇就是一个土下座。"二位大恩大德,小吴铭记在心。他日红军打败国民党,定以国家栋梁之才来报答你们!" 话音刚落,小吴已然站起身,泪眼朦胧中,最后深深看了儿子一眼,头也不回地冲出屋去。 屋内,王学文夫妇面面相觑,只觉一股凄冷之意油然而生。 小吴离开后没多久,王学文便从村民口中得知,她和丈夫都是共产党的军人,因部队遭到国民党围剿,不得已把孩子送出。 据悉,曾日三已经英勇就义,小吴也不知所踪。 听到这个消息,王学文悲从中来。他看着襁褓中的婴儿,暗自发誓,一定要像抚养亲生儿子一样,好好把这孩子养大成人。 他不敢去想,若有朝一日,孩子的生身父母回来认亲,自己该如何割舍? 然而,造化弄人。王学文万万没想到,亲生儿子尚在襁褓,便早早夭折。痛失爱子的打击,让妻子几度想寻了短见。 幸好有曾儿的存在,夫妻俩才渐渐从丧子之痛中走出来。从此,他们将所有的疼爱都给了这个可怜的孩子,视如己出。 然而,造化弄人。本以为从此可以相依为命,却不曾想到女兵小吴竟然还活着。虽然失去了英勇就义的丈夫,但她对儿子的牵挂从未停止过。 战士们的到来,让这对老夫妻如梦方醒,也让一个母亲的夙愿得以实现 "娃他娘在杭州安顿下来,工作也不错,往后跟着她有好日子过。"王学文一边安慰妻子,一边在心里默默祈祷:但愿曾儿在亲生母亲身边,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也但愿今后还能与这个陪伴了他们13年的孩子常常相见。
1937年,地主王学文突然发现一20岁女兵,昏倒在家门口。他四下看看无人,一下把
从南谈历史啊
2024-10-21 19:27:0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