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一个刚新婚三天的战士在前线牺牲了。没想到,他的妻子后来却嫁给了他的亲哥哥。30年后,她却在前夫的墓前跪下,哭得撕心裂肺。 1984年,中越边境战火纷飞。 自越南入侵中国边境以来,双方冲突不断。中国军队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展开了一系列自卫反击作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名叫王长献的年轻战士,在结婚仅三天后,便毅然告别新婚妻子谢玉花,奔赴前线。 对于这对新婚燕尔来说,本该是甜蜜温馨的蜜月时光,却被战争的号角打破。 面对家国大义,王长献毫不犹豫选择了履行军人的神圣职责。 临行前,谢玉花强忍泪水,嘱咐丈夫要平安归来。她无法预料,这竟成了夫妻俩的最后一面。 王长献所在部队奉命参加老山战役,这是一场异常惨烈的战斗,我军与越军在崇山峻岭间浴血奋战。王长献所在连队承担了夺取老山主峰的任务。战斗中,他们面对敌人凶猛的炮火阻击,毫无惧色,一往无前。 就在冲锋的关键时刻,王长献不幸中弹。弹片击中了他的胸膛,鲜血瞬间染红了军装。在战友的搀扶下,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高喊:"为了祖国,冲啊!"随后,这位年仅22岁的小伙子,倒在了老山的群峰之间,用自己的生命,为祖国守住了这片宝贵的领土。 噩耗传来,谢玉花悲痛欲绝。她万万没想到,分别时的叮嘱,竟成了永诀。痛失爱人的打击,让这个柔弱的女子一度想要随丈夫而去。 是丈夫的遗书,让她重新燃起了生存的勇气。 王长献在遗书中对无法尽到丈夫和儿子责任充满愧疚,嘱托妻子要坚强地活下去,照顾好年迈的父母,给弟弟妹妹一个美好的未来。 为了完成丈夫的遗愿,谢玉花决定留下来,撑起这个家。 于是,她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嫁给比自己年长十岁、同样患病的大伯子,以兄嫂名义留在王家,照顾公婆,抚养小叔小姑。 就这样,年仅22岁的谢玉花,肩负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仅仅温饱都成问题,更不用说供弟妹读书,给伯哥治病了。 改嫁给伯哥,留在王家后,谢玉花开始了艰难的生活。白天,她要下地干农活,喂猪种菜,肩负起全家人的生计;晚上,还要悉心照料年迈的公婆,端茶送饭,不敢有丝毫懈怠。就连生育小孩,她也是咬牙忍痛,生完孩子第二天就下地干活。 面对如此贤惠的儿媳,公婆感动不已。谢玉花与王家没有血缘关系,却以一己之力,扛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在她的悉心照料下,两位老人安度了晚年。 然而,接连失去爱子和亲孙的打击,还是让两位老人的身体迅速衰退。1989年和1991年,他们相继离世。 公婆百年后,王家的重担全都落在了谢玉花一人肩上。丈夫是个残疾人,干不了重活;家里还有两个尚在襁褓中的孩子需要抚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谢玉花经常是晚上睡三四个小时,其余时间都在劳作。 夏日的田间,烈日当头,谢玉花和其他庄稼汉一样,顶着毒辣的阳光在地里劳作。汗水浸透了衣裳,晒得皮肤黝黑,但她从不喊一声苦。即便有一次,因为过度劳累,谢玉花晕倒在田埂上,可醒来后,她又爬起来继续干活。 冬日的寒风刺骨,谢玉花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一早出门去喂猪。冻僵的双手在猪食盆里翻搅,指尖冻得通红,生疼。但她依然一丝不苟,生怕猪只受了冻、饿了肚子。 因为家里缺钱,小叔子得了肝炎,需要用药,谢玉花就去卖血。一管管鲜血换来的微薄收入,撑起了小叔子的医药费。后来小叔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家里又揭不开锅了,谢玉花咬咬牙,借了钱给小叔子办了一场像样的婚礼。 由于长年的牺牲和付出,谢玉花落下了一身的病。风湿、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但贫穷让她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只能靠一副强悍的意志力,硬扛着病痛继续劳作。 对于嫂子的付出,王家人是打心眼里感激。小姑子常说:嫂子是我们家的大恩人,没有她就没有我们一家人的今天"。就连谢玉花的丈夫,都发自内心地说:"不是她,我们这个家早就散了。" 可世事难料。原本经过谢玉花多年的努力,日子有了起色。但命运再次和这个坚强的女人开了个玩笑。谢玉花的大儿媳突然离家出走,留下尚在襁褓中的孙子。面对儿媳的不负责任,谢玉花含泪将孙子抱回家,一把屎一把尿地将他拉扯大。 于是乎,本已过了育儿年龄的谢玉花,生活中又多了一个需要照顾的小生命。原本就不富裕的日子,再次陷入窘境。但谢玉花却没有抱怨,她常说:"日子再苦不能苦孩子。无论如何,都要让孩子健健康康长大。" 就这样,谢玉花像三十年前抚养小叔小姑一样,一手撑起了这个家,一手拉扯着孙子。 30年后,当谢玉花再次来到老山脚下丈夫的墓前时,往事如潮水般涌来。十年间的辛酸泪水,在这一刻决堤而出,她跪倒在爱人的墓碑上,悲痛欲绝。这位坚强了一生的女子,在丈夫墓前号啕大哭,诉说着对亡夫的思念,倾吐着三十年的苦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王长献用生命守护了国家和家园,谢玉花用半生的付出,撑起了一个家。这份跨越生死的爱,这份矢志不渝的坚守,生动诠释了"忠""孝""节""义"的内涵。
1984年,一个刚新婚三天的战士在前线牺牲了。没想到,他的妻子后来却嫁给了他的亲
从南谈历史啊
2024-10-15 19:27:18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