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叛国者"到"爱国楷模",1988年,固体力学专家高华健放弃中国国籍,入籍美国,引发轩然大波。30年后,他毅然归国效力,颠覆了世人对他的看法。 高华健的故事始于1963年的四川成都,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中,这个聪慧的孩子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 与同龄人沉迷于玩具和游戏不同,年幼的高华健对书籍和知识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高华健常常省下零花钱购买二手书籍。 直到1977年,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14岁的高华健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在那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年代,他凭借多年来积累的知识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成功考入了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 进入大学后,高华健如鱼得水,他的学习热情和研究能力得到了充分施展,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这在当时的本科生中是极为罕见的。 高华健的表现引起了校内教授们的关注,他们看到了这个年轻人身上的潜力,不仅给予了学术指导,还为他创造了参与高级研究项目的机会。 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高华健的演讲让与会的国内外专家们惊叹不已,他们纷纷预言这个年轻人将来必成大器。 后来,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人才,高华健背负着国家的期望和自身的抱负,踏上了前往哈佛大学的留学之路。 在哈佛的日子里,高华健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了学习和研究中,这种近乎疯狂的投入很快得到了回报。 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高华健就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工学硕士学位,随后直接获得哈佛大学工程科学博士学位。 1988年9月,斯坦福大学以优厚的条件聘请高华健为助理教授,打破了该校"应届毕业生不得直接留校任教"的惯例。 就在高华健的学术事业蒸蒸日上之际,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就是申请加入美国国籍,就在这个决定传回国内后,引发了轩然大波。 许多人无法理解,一个靠国家培养出国的优秀人才,为何要"背叛"祖国,愤怒的声音此起彼伏。 “这不就是现代版的叛徒吗?国家培养你那么多年,你转头就跑到美国去,这算什么?"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和指责,高华健选择了沉默,他没有公开解释自己的决定,也没有为自己辩护,而是继续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在固体力学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 在外界看来,高华健似乎已经完全融入了美国社会,成为了一名成功的美籍华人学者,但鲜为人知的是,高华健一直在默默地为中国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高华健利用自己在美国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秘密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他不仅为这些学生提供学术指导,还常常自掏腰包资助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在实验室里,高华健打破常规,允许中国学生参与最尖端的研究项目,他亲自示范最先进的实验技术,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多年积累的科研经验。 高华健的努力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这些学生中,不少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将学到的先进知识和技术带回祖国。 据中国科学院2019年7月的一份报告显示,在高教授指导下完成学业并回国的博士生和博士后已达20人,其中,7位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这是中国科研界的最高荣誉之一。 随着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突飞猛进,美国政府开始对这一趋势产生深深的忧虑,引发了美国决策层的警觉。 美国认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可能威胁到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这种担忧在2018年达到了顶点,促使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中国留学生的限制政策。 随着中国科技实力的迅速提升和国内科研环境的显著改善,高华健内心深处对祖国的牵挂愈发强烈,于是,高华健放弃他多年前获得的美国国籍,重新成为中国公民。 回国后,高华健很快就收到了多所顶尖大学的邀请,在权衡再三后,他选择加入了清华大学,将他在国外积累的先进科研理念和方法与中国本土的科研需求相结合。 高华健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年轻科研人才。 这位曾经被部分人误解为"叛国者"的科学家,如今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让公众对他的看法发生了巨大转变。 许多人意识到,爱国不应局限于狭隘的地域观念,而应该从更宽广的角度去理解,高华健的故事激励了更多海外学子,让他们看到了学成归国、报效祖国的价值和意义。 (信源:新京报——“七院院士”高华健全职加盟清华大学:“一直期盼回到祖国工作”)
从"叛国者"到"爱国楷模",1988年,固体力学专家高华健放弃中国国籍,入籍美国
渺远的云娱乐说
2024-10-18 19:22:39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