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惨了!”西方提出的碳中和,没锁住中国,反倒把越南给锁死了,越南没办法自己建立燃煤电站,只能买中国的电。 2023年5月、6月,越南北部的供电不堪重负,各个工厂持续断电,工人们只能站在工厂外的阴凉处,焦急地等待恢复供电。 越南工厂的停电危机不仅仅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持续了半个夏天。 越南政府不得不紧急向中国购买18亿度电,才勉强撑住了这个制造业腹地的最低运转,要知道这里可驻扎着越南好不容易拉过去的三星、富士康...为什么会发现频繁断电事件呢? 原本,越南可以通过自身的资源解决电力问题,它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2024年1月至7月间,越南的煤炭产量累计达到2738.51万吨。 可越南却无法使用这些资源,来建设新的燃煤电站,因为越南被碳中和政策“锁死”了。 很多人不明白碳中和是什么,其实就是控制排碳量。 而这个控制权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他们打着减少碳排放的借口,给自己谋私利,只有11亿人却占据了44%的碳排放权,而发展中国家多达55亿人,只有56%的碳排放权。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一直在强调低碳生活,而西方国家却奢侈的在露天开空调。 西方霸权一开始就定下了这个不公平的分配,我们只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出路。 很多人觉得,不用碳还有很多发电方式。 确实,除了燃煤电站,越南还能利用水力发电,水电占16.6%,但越南没有足够且稳定的水量来持续发电,这个方法在工业用电上,行不通。 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方式在越南的应用也受到气候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天然气发电和油电成本高昂,不适合越南的经济条件。 核电看似是个解决方案,但越南缺乏发展核电的技术和人才,甚至担心潜在的核污染风险,迟迟不敢迈出这一步。 可对于一个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国家来说,燃煤电站是最直接有效的解决方案。 燃煤发电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越南一旦超出碳排放配额,就要到国际市场上购买碳配额。能奢侈的卖碳排放配额的,也只有西方国家。 碳中和的限制让越南只能望煤兴叹。越南的工业化进程被硬生生地卡在了电力短缺的瓶颈上。 事实上,越南并不是唯一掉入碳中和陷阱的国家。 西方国家在本国通过高碳排放实现了工业化后,转身提出了碳中和的概念,表面上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际上却是为了维护其全球经济霸主的地位。 越南如果要继续发展煤电,就不得不向国际市场购买碳配额。这意味着越南的发电成本将大幅增加,生产成本也随之飙升。 以越南目前承接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代工产业为例,生产一件服装的利润本来只有1块钱,现在却要花5毛钱来购买碳配额,这样的模式几乎榨干了越南的利润空间。 如果不买碳配额,越南的工业化进程将会更加艰难。 工厂无法开工,短期来看会导致GDP下滑,长期来看,外国企业可能会对投资越南失去信心。越南会错过工业化的窗口期,甚至可能被锁死在贫困线下。 其实碳中和原本是用来限制“不听话”的国家,结果中国不仅没有被锁死,反而通过自身的能源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实现了弯道超车。 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电比例逐渐下降,2023年火电占比为64.9%,水电占12.4%,风电11.5%,光伏8.8%,核电2.4%。 虽然煤电仍然占据大头,但中国通过技术创新,发展出了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燃煤机组,煤耗最低可达到264克每千瓦时,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中国在光伏和风电领域表现出了巨大的技术优势,不仅满足了国内的能源需求,还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重要份额。 欧美国家就曾试图通过双反调查阻止中国的光伏产品出口,但未能成功。 中国的成功并非只是偶然,它背后是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的持续投入。可这一成功模式并非每个国家都能复制。 对于越南来说,缺乏足够的市场规模和技术储备,它无法像中国那样通过新能源技术的突破来应对碳中和的挑战。 令人感到讽刺的是,提出碳中和的西方国家自己也没能逃脱这一政策带来的困境。 德国和英国等国家先后宣布暂缓甚至放弃碳中和目标: 德国声称,不愿牺牲工业产能换取环境改善;英国则直言不讳地表示,不想让本国公民破产来拯救地球。 这些国家在推行碳中和政策时,过于理想化,认为通过技术手段可以控制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为了减少碳排放,西方国家的制造业产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经济损失难以承受。 西方国家的碳中和政策不仅未能如愿打击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反而使得自身陷入了经济衰退的旋涡。就像英国所说的那样,继续执行碳中和计划只会让国民破产,而地球依然无法被拯救。 参考信源: 观察者网——《越南计划成为半导体领先国家,缺电或将成阻碍》
“坑惨了!”西方提出的碳中和,没锁住中国,反倒把越南给锁死了,越南没办法自己建立
云孜聊过去
2024-10-18 18:23:26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