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华野的一个政委回家寻找妻儿,发现家中荒草长的比人高,有村民告诉他:“你老婆给你生了个儿子,母子俩被族长卖给了一个瘸腿男人。” 1947年8月,暮色渐沉,二野军中一支小队正悄悄行进在湖北麻城的山路上。领头的是华中野战军第六纵队副政委鲍先志。 他的家乡就在麻城,而他已经17年没有回过家了,不知道家中的妻儿如何了? 部队的队伍在麻城附近停了下来。司令员王近山看着沉默不语的鲍先志,拍了拍他的肩膀:“老鲍,你先回去看看吧,家里人肯定盼着你呢。” 鲍先志得到许可,激动的点了点头,带着两名警卫员策马朝着鲍家垸的方向驰去。 当他走到熟悉的小村庄时,眼前的景象却让他隐约感到不安——家门紧闭,院子里杂草丛生,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生气。 他推开房门,屋内空无一人,只有破旧的家具和厚厚的灰尘似乎在告诉他,家里早就没人了! 鲍先志心急如焚,急忙四处打听妻儿的下落。 村民们断断续续的消息让他如坠冰窟——他参加红军后,族长就把他的妻子余毛和儿子鲍声苏,以50块大洋的价格卖给了歧亭镇的驼背男人…… 1911年,鲍先志出生在湖北麻城的一个贫苦家庭中,他在5岁时便成了孤儿,由叔祖父收养,8岁辍学当童工,15岁参加入了儿童团,成为村里的儿童团团长,负责站岗放哨、传递情报等任务。 1930年,19岁的鲍先志正式加入了红军,离开了家乡。 他离开家乡时,妻子余毛已经有了身孕,但她依旧支持丈夫去参军,临行前还安慰丈夫:“你放心去吧,家里有我呢。等孩子出生了,我会带着他去找你。” 带着妻子的嘱托,他投入到红军的战斗中去,但也与家乡的联系被彻底切断。这么多年来,他随部队转战南北,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 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败,鲍先志差点命丧黄泉。敌人的刺刀刺向了他的后背,幸运的是,他背后的包裹挡住了致命的一击,救了他一命。 红军的处境十分艰难,鲍先志已经很多年没回家了。 但是他知道革命尚未成功,他回去也只会拖累妻儿,加上部队纪律严格,即使路过家乡也不能随意回去。他只能把对亲人、家乡的思念,深埋心底。 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了关键阶段,鲍先志所在的刘邓大军奉命挺进大别山,展开战略攻势。 此时的鲍先志已经离乡17年,从未收到过任何家乡的消息。随着部队逐渐接近麻城,思乡的情绪在他的心中愈发强烈。 在行军途中,司令员王近山看出鲍先志心情的变化,主动提出让他先回家看看。 可上鲍先志满怀期待的推开家门,看到的却是满院杂草、破败的房舍,家中空无一人。他心中的不安迅速蔓延,他急匆匆地跑出家门,四处打听家人的下落。 村民们断断续续地告诉他,早在1931年,他的妻子余毛生下了儿子鲍声苏。 不久后,国民党反动派占领了根据地,鲍家遭到还乡团的迫害。族长为了50块大洋,将鲍先志的妻儿卖给了歧亭镇的一个驼背男人。 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他无法相信,自己奋战多年,竟换来了这样一个结局。 鲍先志迫不及待地想要找到妻儿的下落。 随后他打听到,余毛早已在几年之前因病去世了。自被卖到驼背男人家后,余毛的生活一直十分艰难,长期的压迫和精神上的痛苦最终让她含恨离世。 儿子鲍声苏,则在驼背男人的带领下,逃亡到了武汉。 得知这个消息后,鲍先志心如刀绞,站在妻子的坟前,他再也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失声痛哭。他痛恨自己没有早日回家,痛恨自己未能保护好家人。 他发誓,哪怕翻遍整个武汉,也要找到自己的儿子。 1949年,部队再次解放麻城。鲍先志抓住这次机会,再次前往歧亭镇寻找儿子的下落。 这一次,他终于见到了那个驼背男人,并在他的家中找到了一个浓眉大眼的年轻小伙子。 鲍先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虽然两人从未见过面,但他一眼就认定,这个年轻人就是他失散了19年的儿子鲍声苏。 两人紧紧相拥,泪流满面,在战火的硝烟中,他们终于重逢了。 儿子团聚后,鲍先志对族长出卖妻儿的行为始终难以释怀,曾怒骂族长为何不卖掉自己的家人,族长自然是理亏。 鲍先志在家乡除了儿子再也没有亲人,带走儿子后,鲍先志再也没有回过家乡,但他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家乡的人民。 1988年,鲍先志因癌症去世。三年后,子女将他的骨灰送回麻城,埋葬在他魂牵梦绕的故土,完成了他未尽的心愿。
1947年,华野的一个政委回家寻找妻儿,发现家中荒草长的比人高,有村民告诉他:“
云孜聊过去
2024-10-16 10:26:5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