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老人反被讹,天价赔偿,好人难做!这已经成了社会的一个大问题,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龙哥看法 2024-10-15 14:10:41

扶老人反被讹,天价赔偿,好人难做!这已经成了社会的一个大问题,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来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她非常痛心地表示,如果谁因为扶老人而被要求巨额赔偿,应该坚决按照敲诈勒索罪来处理。教授的观点很有力,就像突然一声响雷,让人耳目一新!

她觉得,如果不严厉处罚那些敲诈勒索的人,这种乱象就解决不了,愿意做好事的人也会越来越少。

教授的建议,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这句话曾让无数网友破防。

仿佛一夜之间,人心变得冷漠,老人摔倒,众人避之不及。

网上更充斥着各种“碰瓷”视频,让人们谈“扶”色变。

可最近,这个话题似乎有点“凉”了,网友们也不像之前那么激动了。

难道是大家突然良心发现了?当然不是!

还记得那些年,我们被“扶老被讹”支配的恐惧吗?

一位老人在街上突然倒下,周围的人都看着,却没人敢上前帮忙。

这样的场景,在很多街头巷尾都能看到。

大家不是不想扶,而是不敢扶,怕惹祸上身,更怕承担“天价赔偿”。

“扶老被讹”的事情,就像一块块石头,砸在了社会信任的地基上。

有些人把别人的善良和同情心当成了赚钱的工具,专门寻找机会“碰瓷”,四处物色目标。

那些被冤枉的人,就算最后证明了自己是清白的,也常常身心疲惫,觉得不值得。

媒体的推波助澜,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社会焦虑。

为了吸引关注,有些媒体夸大“扶老被讹”的事情,把个别案例说成普遍现象,这让人际间的信任变得更脆弱了。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扶老人”这件事敬而远之。

被讹的现象越来越多,这不仅是因为社会诚信不够,法律制度的不够完善也有很大责任。

长期以来,我国在处理“扶老被讹”问题上,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没有明确的界定标准和具体的处罚措施。

在实际案例中,由于缺乏直接证据,很多“扶老被讹”案件难以定性,最终只能不了了之。

更令人无奈的是,即使个别案件最终得到解决,对讹诈者的惩罚力度也往往过轻,难以起到震慑作用。

“违法成本低,获利空间大”,这无疑助长了部分人的侥幸心理,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地进行讹诈行为。

此外,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也导致部分案件出现“同案不同判”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感和民众对法律的不信任感。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当法律无法有效惩治“扶老被讹”行为时,社会道德的滑坡也就成了必然。

面对“扶老被讹”这一社会顽疾,仅仅依靠道德的约束显然是不够的,更需要法律的利剑来守护善良,重建社会信任。

近年来,国家也逐步意识到“扶老被讹”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着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民法典里专门有条规定,保护那些见义勇为的好心人。

同时,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安装监控设备,为“扶老被讹”事件提供证据支持。

法律制度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不仅要要加强普法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勇敢地对“扶老被讹”说不。

还要加强打击讹诈行为,提高违法成本,让那些想侥幸蒙混的人尝到苦头。

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从根本上杜绝“扶老被讹”现象的发生。

“扶老被讹”的事情,不仅让被讹的人蒙受损失,还让整个社会变得冷漠。

当人们不敢再伸出援助之手,当善良被一次又一次地践踏,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道德,更是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信任。

所幸,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积极行动起来,用法律的武器维护正义,用行动传递温暖。

我们相信,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扶老被讹”现象终将得到有效遏制。

到那时,善良将不再“受伤”,信任将重新回归,我们也将拥有一个更加温暖、更加美好的社会!

0 阅读:54
龙哥看法

龙哥看法

你喜欢的,才是我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