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变麦场”!河南洛阳,一位农学教授光膀子在客厅晒麦种,妻子调侃没教授样,他出

事友看过 2024-10-15 12:01:39

“家中变麦场”!河南洛阳,一位农学教授光膀子在客厅晒麦种,妻子调侃没教授样,他出身农村,却提高了小麦产量,让百姓不再挨饿。这位麦场教授的质朴着,让无数网友为之动容! (信源:光明网2024年6月27日,关于光明网赤膊在客厅晒麦种,你能想象吗?他真的是大学教授) 每当夏日炎炎,麦浪滚滚的季节,一户人家的客厅里,总会出现一位皮肤被晒得黝黑的中年人,他端坐其中,专注地挑选着眼前的麦粒,周围无论是地板上、桌子旁,还是沙发边,都铺满了丰富的麦堆。   这位男士就是博士生导师的王林生,而那摄像头后,默默记录下这幅画面的,是他的妻子张雅莉。   多年来张雅莉见证记录下了丈夫,在科研路上的点点滴滴,他把家里弄得一团糟,废寝忘食地研究小麦,她有时也会埋怨,但更多的是心疼不舍。   幼年成长于河南一个闭塞贫瘠的小山村,他的家里贫寒,食物短缺是常态,他还记得幼时逢年过节,母亲如何从微薄的积蓄中,拮据出一顿像样的年夜饭。   给家里的几个孩子买了些白面馒头,那是他平生第一次,吃到这么精致的食物,看着母亲小心翼翼地,把馒头捧到我们面前,他暗下决心。   大后一定要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对生活的向往,王林生刻苦学习,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当时的豫西农学院的农学系。   学习的时间里,他接触到了小麦育种学,并被里面蕴含的奥秘所吸引,培育一个新品种,需要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   大学毕业后的他先后在南京农业大学,美国的大学学习深造,系统的掌握了现代育种技术,学成归国后,他毅然回到家乡,扎根中原大地,投身于小麦育种的研究。   长年累月埋首于实验田中,王教授练就了皮肤黝黑,双手布满沧桑,他与学生们一同,无论晨昏,无惧酷暑严寒,不懈地进行着产量测试、田间调查、数据记录与统计分析。   致力于搜寻卓越的小麦种质资源,创新种质材料,他以育成更优质、抗病力强的小麦新品种,历经三十寒暑不懈,王教授引领团队,成功培育出超过二十种的小麦新品种。   其中“豫麦49”曾创造亩产839.95公斤,豫东南平原夏季小麦高产纪录,成果让更多农民尝到了种植优质小麦的甜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人们看到王教授事业有成、硕果累累时,很少有人知道他和家人为此付出的艰辛,妻子张雅莉无奈地表示,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献给了小麦。   对家庭的陪伴却总是有限,小女儿成长过程中,少有父爱的呵护,有次女儿刚上小学就遭遇了高烧,他却因为麦收时节无法抽身,无法及时赶回,妻子的心中难免有所怨言。   但也是是家人的支持理解,才让王教授能潜心钻研,无后顾之忧,育种事业漫长而艰辛,需要常年积累,经不起浮躁和急功近利。   很多品种都凝结着育种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心血,2022年的时候,王教授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的称号。   那些荣誉颁发的时刻,他深情地表示,自己仍会不忘初心,坚守在充满希望的田野间,用汗水去灌溉,以智慧来播种,让金黄的麦浪随风歌唱,用丰收的快乐,去回馈社会,答谢人民的信任支持。   作为一名农业教育工作者,能用毕生所学回馈桑梓,已无怨无悔,现在她仍活跃在教学和科研一线。[兔子]

0 阅读:0
事友看过

事友看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