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逾古稀之年的胞兄,用微信跟我隔洋跨海,穿越千山万水,鲜有语音聊天,聊了两

嘉勋生活 2024-10-13 19:46:36

昨天晚上逾古稀之年的胞兄,用微信跟我隔洋跨海,穿越千山万水,鲜有语音聊天,聊了两个多小时。 他讲我听: 抗美援朝结束,咱家住在松花江地委家属楼,什么样子记忆不清了,我那个时候还小。只是记得大人们说,牡丹江扩大地委,咱家和邻居的叔叔们,多少家,就从哈尔滨坐闷罐车,多少家在一个车厢,冬天,烧铁炉子,铁炉子里年轻的阿姨们烧土豆,坐了十多个小时,到了牡丹江火车站。 在牡丹江记忆最清楚的,就是住在牡丹江东一条路,差一条街就是七星街,就是牡丹江公园那条街。家被安置在一栋外楼梯,木头楼梯的二层小楼,楼上四家楼下四家,咱家在楼下。父辈们都是同事,家属们也都关系非常好,母亲们有工作的少,又大多数来自农村。楼上楼下处的跟一家人一样。孩子们经常串门吃饭,那时候,饭桌子都一样,都是炕桌,也都是公家发的,吃饭的时候赶上谁家,上炕就吃饭。 不久,家里又搬家了,搬到了军民大院里,叫军民大院,一半是部队家属,部队家属还有一个板夹泥平房电影院,经常演电影。那半民就是地委家属,当年地委家属多,也散乱,分布了好几个地方。 搬家了,我和母亲都非留恋木头楼梯的老邻居,因为新家跟过去的老房子不远,放学就经常去老房子玩,去了赶上吃饭就吃饭。咱妈也经常往老房子去,看老邻居。叫老邻居,五十年代母亲们都20多岁,还都是年轻人。 哥哥讲到这,我说你的那段记忆我没有,母亲怎么从来也没有跟我提起过老邻居。 哥哥说,那个时候你还没有出生,后来我们兄弟多了,母亲忙于家计,把那段日子忙忘了。

0 阅读:2
嘉勋生活

嘉勋生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