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大爱!法国空军司令的儿子米里拜尔,从1976年开始无偿资助中国学生留学,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自己所资助过的学生,学成后必须回中国! (信源:中国日报网2024年2月2日 ,耕耘友谊 面向未来|纪念让·德·米里拜尔先生) 照片里一位法国老人和一群中国学生站在一起,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位老人就是米里拜尔。 一个把中国当成第二故乡的法国友人,他以教书育人之途,助学资教之举,诠释了何为无疆大爱。 1919年,他出生在法国图卢兹的一个显赫家族,家中的长辈都是高官。 尽管家学渊源,米里拜尔却不以继承父业为满足,他醉心于历史研究,立志游览世界,探寻人生真谛。 他童年时希望游历世界,去体验不同人们的生活,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1939年,二战硝烟再起他的人生轨迹被战争打断,他毅然投身抗德战场。 最后他的国家还是战败了,米里拜尔不幸沦为战俘,开始了长达四年的苦役生涯。 战俘营里,他目睹了纳粹的暴行,也感受到战友们的痛苦,即使身处绝境,也要守住心中的希望之光。 一直到1944年他才重获自由,伴随着胜利的号角,他在心中暗暗立下誓言,要为和平与自由而奋斗,哪怕远赴他乡。 战后的欧洲百废待兴,25岁的他,背起行囊开始了环球旅行,从巴黎到伦敦,从开罗到新德里,他用脚步丈量世界,用眼睛发现美好。 1950的时候一则新闻吸引了他的高度注意,远在东方的中国,尽管刚刚经历战乱,但仍向有需要的国家给予最诚挚的帮助。 是怎样的国家怎样的民族,才会做出如此大公无私之举? 米里拜尔暗下决心,非要到中国一探究竟不可,已经是中年的米里拜尔远渡重洋来到香港。 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国他苦学中文功夫不负有心人,八年后中法建交,文化交流的大门终于向他敞开。 已经快60岁的米里拜尔在大学中担任老师,开启了教书育人的生涯,初到学校,他就发现法语系的教学条件十分简陋。 连一台专业的教学设备都没有,学生们怎么学习标准的发音呢? 他向系主任反映情况,主任却苦笑道:咱们学校实在是教育经费紧缺,一些设备确实是没有条件购买。 米里拜尔深感震惊,他当即表示愿意自掏腰包为学校购置设备,第二天,他就带回了十几台崭新的录音机,还有大量法语书籍和资料。 学生们欢呼雀跃纷纷向他表示感谢,他与中国学生亲如父子,他常常邀请学生到家中做客,介绍法国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课堂上他风趣幽默知识渊博,很快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作为中法文化交流的使者,米里拜尔本可以同时领取两国工资。 但他看到学校财政困难,主动提出不再领取中方酬金,在28年的教学生涯里,他再未领过一分钱工资。 学校的每一笔钱,都应该用在学生身上,他常常这样说! 他在生活中也十分简朴,20平米的教工宿舍,除了书架上摆满的藏书,再无其他奢侈品。 他把节省下的钱全部投入到助学事业中,他还自掏腰包成立了爱心助学基金,专门资助家庭贫困但品学兼优的学生。 他还提出要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留学,他表示愿意出钱自助这些学子,只希望他们不要忘记祖国,学成以后一定要回到祖国的怀抱。 米里拜尔的大爱情怀,得到了两国的高度赞誉,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非常的尊敬他。 2015年10月的一天,96岁高龄的米里拜尔在西安的教工宿舍里安详地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 他没有豪华的葬礼,也没有媒体的追捧,只有学生们和朋友们默默的泪水。 在遗嘱中,他毕生积蓄捐献给母校设立奖学金,并将遗体捐献给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以身殉教,生命最后一刻依然在为中国教育事业奉献。 各地学生自发来到他的墓前,献上鲜花和思念,一位学生这样写道:"米里拜尔先生,您也许离开了我们,但您的爱永存人间。 米里拜尔的人生,诠释了教育无国界,大爱无疆界的真谛,他把毕生心血献给了中国。 半个多世纪,从教书育人到助学支教,从历史考证到文化交流,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篇章。 人们从他的身上,看到了跨越国界的大爱,凌驾于政治之上的真情,他的一生,见证了中法友谊和跨文化交流的恒久魅力。 他的名字已经永远镌刻在中国教育史册上,如今秋风又起,落叶翩翩。在西安这片他魂牵梦萦的热土,又一批青年学子整装待发。 他们背负着米里拜尔的嘱托,将把中法友谊的接力棒传递下去,把跨国界的大爱播撒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虽然生命已经谢幕了,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将激励一代代有志青年薪火相传,让跨国界的人道之花常开不败。[害羞]
人间大爱!法国空军司令的儿子米里拜尔,从1976年开始无偿资助中国学生留学,只有
事友看过
2024-10-11 15:45: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