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逝世,全国人民陷入巨大的悲痛中。弥留之际,周总理

云孜聊过去 2024-10-08 10:23:40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逝世,全国人民陷入巨大的悲痛中。弥留之际,周总理提出三个心愿,邓小平却说:这个人民不答应。最后在毛主席的批准下,勉强答应一个。 那么,周总理在究竟说了什么,为什么不答应呢? 1975年12月,周总理就进入了断断续续昏迷的阶段,大家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偶尔一次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嘱咐大家要好好协助小平同志,甚至思路清晰的做了政治的上推测。 实际上,周总理的身体状况已经打了十分糟糕的地步。 他无法自主进食,只能用管子将一些流食灌入味中,每一次进食对他来说都很痛苦,身体也变得十分消瘦。 再者,因为手术多次开刀,他的腹部总是好不完全,一些溃疡在体内化脓,产生腹水,医生也只能用管子将这些排出体外。 周总理的最后一段时光,连翻身都是一件困哪的事情。 为了减少周总理的痛苦,医生们只能频繁给他使用安眠药和止痛针,可这些用多了,周总理的身体都免疫了,他只能自己硬生生的扛着。 偶然一次在梦中被痛醒,周总理问小护士:“我喊了没有?” 小护士看着周总理灰色的面容,因为忍耐疼痛留下的汗珠,心疼的说:“总理,你要是疼就喊出来吧!” 可周总理不愿意,他一直是一个温和的领导人,但也有着自己的骄傲,让他毫无形象的因为疼痛喊出声,他不愿意。 可身体上的疼痛,让这位从容的一辈子的总理,实在是忍不下去了。 他对医生说自己疼的实在受不了了,想哼唧几声,医生忍着泪水“允许”了,但医生也知道,周总理是想保持自己的完美形象。 因为当时政治不稳定,叶剑英和邓小平时常来医院看望周总理。 来的最多的是叶剑英,其次就是小平同志,俩人不仅仅是战友,曾经还是朋友,曾在1920年一起在法国勤工俭学,还在一起住了半年。 在周恩来住院后,小平同志平均五六天就来看望一次,除了做手术时不来,其它几乎是风雨无阻。 1976年1月初,周总理做完手术后,病情依旧在持续恶化。 在弥留之际,他提出了3个要求: 第一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会;第二不要举办追悼会;第三是不要保留他的骨灰。 对于周总理的这3个要求,大家都不同意,于是就请示小平同志,小平同志沉思片刻:人民怕是不会同意的。 大家有多敬爱周总理,从后来“十里长街送周总理”就能看出,所以不举办追悼会,不举办遗体告别会,群众们不会答应的。 而且,即便是要节约,也不能从周总理身上节约。 这件事毛主得知后,认为遗体告别会和追悼会得办,但是不保留骨灰这件事可以商量。 因为从1956年开始,毛主席带头签署了火葬倡议书,周总理这也是以身做表率,中央只能是支持的态度。 而后,在小平同志举办完追悼会后,周总理的骨灰被邓颖超分为四份,一部分撒到北京上空,一部分撒到密云水库,一部分撒到天津海河,最后一份则撒到了黄河入海口,一点也没有保留。 参考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周恩来逝世前后的日子》

0 阅读:3
云孜聊过去

云孜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