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在42车库一个非常老资格的元老特斯拉车友群里,聊了聊教育的事情。大家唇来齿往,整了一个小时。
这个群已经比较少聊车了,多数聊生活。
这说明一切车子,不过如此,偶像总要慢慢消失。车子会结束,生活一直继续。
如果我们承认“做题家=高学历=大公司=好收入=好的长久的职业生涯包括35岁以后”的进化路径已经基本结束或至少大打折扣,那么继续让下一代孩子用更高的强度卷学习的意义在哪里?
如果读到一些名牌大学在校研究生数量已超本科,你还不能理解这意味着什么,你自己当年卷自己的学习就完全白卷了。只会高等数学,漠视生活常识。
我是非常喜欢学习,非常尊重学习。
我有很多弱点,但整个人生的学生时代和职业工作,如果有一件事做的凑合,就是我非常喜欢观察、学习和思考。
但卷学习,卷的从来不是知识,只是无限的做题和重复的考试。
这恰好是反知识的。
对下一代好一些,对自己好一些,从不卷学习开始。
“反卷”是我一生的态度,小时候就很不喜欢卷。工作后想办法把策略想明白、把机制考虑长远、尽量不卷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
生命只有一次,别内耗在意义不大的事情上。
很多人把“卷”和“奋斗”整迷糊了。这是有问题的。
一个非常简单的判断标准:
如果是“我想要XX”,那叫奋斗。
如果是“我无奈XX”,那叫卷。
今天刚发的视频里,那位在香港分享、指点我良多的林老师(在港大兼职做老师),就是真学习和真奋斗的典范。
他早就过了退休的年纪了,全职返聘也按照规定到期,进入到了兼职返聘的阶段。
在比较靠近70岁的人生阶段,林老师依然热情慷慨的向我这个内地来的后生,传道授业解惑,准备一叠打印资料送我,请我吃饭,分文不取。
林老师能这么拼,本质是因为,没人卷他,是“他想要”。
一个小孩子是主动要求晚上写作业到12点,只睡6个小时,第二天早起去上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