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有什么特别的方言吗#我的家乡有一些比较特别的方言,以下是部分例子: - 日常用语类: - “各了半儿”:指膝盖,比如“我今儿摔了一跤,磕着各了半儿了,可疼哩”。 - “气咧”:意思是去了,例如“他刚气咧,你要找他得等会儿”。 - “吃咧呗”:是询问吃了没有,“你吃咧呗?没吃一块儿吃点”。 - “黑界”:表示晚上,“黑界了你可别到处乱跑”。 - 事物称呼类: - “色shai3药”:指红薯,“我买了点儿色shai3药,晚上煮着吃”。 - “梆子身儿”:是玉米面的意思,“咱今儿中午吃梆子身儿粥吧”。 - “匣子”:代表收音机,“把那匣子打开,听听有啥新闻”。 - “耳刀”:即耳朵,“这冬天一冷,耳刀都容易冻着”。 - 动作行为类: - “提唬”:意为哭,“这孩子咋老提唬啊,是不是哪儿不舒服”。 - “活眼儿”:表示闭眼,“你先活眼儿歇会儿,一会儿再干”。 - “汉尼气”:意思是走开,“你汉尼气,别在这儿碍事”。 - 其他特色词汇: - “盖咧”:用来形容特别好、非常棒,无人能及。比如“姚明哈篮球打得总么样安?盖咧!”意思是姚明篮球打得太好了,没人能超过。 - “揍咧”:对于干得非常不怎么样、砸锅的事,就会说“揍咧”。像“夜个儿中国队踢得总么样安(昨天中国足球队踢得怎么样啊)?嗨,又揍咧!”“这两天的股市总么样安?唉,别提咧,又揍咧!”。 - “老赶”:表示土气、不时髦、赶不上形势。例如“中国队老赶,足球踢得着臭(特别臭),要说足球,还是人家巴西、阿根廷,哈球踢的,盖咧!”。 - “打八岔”:普通话说“打岔”,保定方言叫“打八岔”。一种情况是指因听力不好或理解有误,把话听走了音,从而说出和本意毫无关联的话,常出现喜剧效果;另一种情况是有意为之,为回避问题、避免尴尬或不想正面接触而故意把话岔开。比如奶奶和孙女打电话,孙女说小区要停水让奶奶接水,奶奶却听成晚上要吃鸡腿,这就是“打八岔”。该词也有在没有专业技能、不被重视的行业领域做工,或形容不固定、频繁更换工种的活儿的意思。 - “嘬瘪子”:指遇到为难的事、发愁的事,陷入尴尬且一时间找不到解决办法,不知如何处理。例如“出门前忘加油了,跑到高速车没油了,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上哪找油去,可嘬瘪子了”。 - “硌硬”:读作ɡè yìnɡ,也有写作“膈应”,是人心里产生的讨厌、别扭、厌烦甚至恶心等心理感受。可以是形容词,如“他那个人就是磨磨叽叽,斤斤计较,让人硌硬”;也可以是使动词,如“一想到他的所作所为,心里就觉得硌硬”。其对象有时是人、某种行为,也可能是物,还包括一些非常规、不符合常理或不为一般人所接受的事或物。例如“小明染了一头半边蓝半边紫色的头发,挺硌硬人的”。 - “腻味”:除了表达因外界引起的类似“硌硬”的心理感受外,还可表示内在莫名产生的感受,如“今天觉得可腻味了,不想去吃饭了”。也有黏人的意思,如“她俩整天腻腻味味的,老在人前过分亲热”,或直接用“腻”,表示两个人过分亲密黏在一起,如“她俩整天腻在一起”。在保定方言中,“硌硬”和“腻味”都用,但相同语境下“腻味”用得更多,有时后面还加宾语成“腻味人”。 - “撇京腔”:保定地区把普通话说得不标准叫做“撇京腔”,这里的“撇”有装、摆,表演、弄虚作假的意思。过去,人们认为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就应该说相同的方言,否则就是装模作样。而“京腔”因融合多民族文化和语言,又有卷舌音、儿化音和大量轻声,听起来轻松跳跃生动,韵律感十足,受到很多人喜爱,所以年轻人会把说普通话、模仿京腔当成时尚,但这种时尚不被一些人认可,从而产生了“撇京腔”一词。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语言的包容性增强,该词也变得生疏了。 - “圪嚷”:如果遇上赶集或者庙会,到处是摆摊叫卖的,熙熙攘攘又嘈杂吵闹,保定方言就说是“圪嚷”。“圪嚷”也常常叠词用“圪圪嚷嚷”,用以强调嘈杂和乱呼呼的状态。还有一个意思是没来由地乱说,比如“这两天村上有人圪嚷,说老李家小子被抓起来咧”。“圪嚷”不仅形容人多,还用来比喻动物或昆虫类以及其他微生物等繁多杂乱的样子。
#你家有什么特别的方言吗#我的家乡有一些比较特别的方言,以下是部分例子: -
听文化的猫
2024-08-23 11:34:5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