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江苏一农民挖沟时,发现河床底下多了一个绿铜壶,往里一瞧,壶里竟装着30多个金疙瘩。几天后,农民获得重宝的消息在村里传开,全村老小将农户家围得水泄不通,要他把宝贝吐出来…… 万以才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明明是做好事上交文物,可就因政府奖励的一万块钱,竟被邻里孤立了30年。 那是1982年初的一天,寒意料峭,盱眙县穆店乡的天空阴沉沉的。马湖村的渠道里堆满了污泥,急需清理。 作为村公路队的队长,万以才带着弟弟万以全等十几个人,沿着渠边开始了工作。谁也没想到,就是这场再普通不过的劳动,竟意外导致宝物现世。 锹铲碰撞,泥土飞扬。突然"咔嚓"一声响,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万以全站在渠底,脚边露出一个黑乎乎的物体。走近一瞧,竟是个铜壶,古朴厚重的壶身上布满神秘的纹饰。 而更令人惊骇的是,壶里竟然装满了黄澄澄的金子!兄弟三人面面相觑,喜悦、惶恐、迷惑,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 稀世之宝,天赐良机。然而,就在兄弟三人商议是否据为己有时,万以才的目光落在大壶侧面一行细密的铭文上。方方正正的古篆透着岁月的沧桑,仿佛在无声诉说着遥远的故事。 虽然不识其意,万以才的心中却升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敬畏。这等珍宝,定非寻常之物,占为己有,于心何安? 兄弟三人一合计,便决定将宝物上交。万以才带着两块金饼先去报官,万以全和老四万以年则留守家中,誓与宝物共存亡。消息不胫而走,呼啦啦赶来围观的村民水泄不通。 万以全和万以年只能端起锄头和棍棒,一人守门一人望风,如临大敌。一番拉锯下来,门栓被踢断,围墙险些被推倒,兄弟俩几乎筋疲力尽。 万以才带着宝物到达乡政府时,早有公安、文物等部门的人恭候。金饼被初步鉴定为99.9%的纯金,而铜壶更是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宝。 连夜兴师动众,荷枪实弹的警察开道,兄弟三人戒备森严,直接将宝贝护送进了南京博物馆的金库深藏。 这批国之瑰宝包括镏金铜壶、金兽、金饼等20余件,总重近20公斤。其中铜壶通体錾刻华美的龙纹,嵌有近百条铜丝网套,气势恢宏,工艺登峰造极。 据铭文记载,此壶名为"陈璋圆壶",为战国时期的燕国国宝,后被齐将陈璋征伐时劫掠而去。它与那只现存于美国的"陈璋方壶"原本是一对,堪称中国青铜艺术的巅峰杰作。 消息不胫而走。短短几日内,盱眙挖宝的新闻轰动全国,万氏三兄弟的义举广受赞誉。各级政府纷纷发来奖状,表彰他们的突出贡献。 而那笔当时数目不小的一万元献宝奖金,更让他们成为乡里的名人。本以为从此就可安享太平,荣归故里,谁知这突如其来的殊荣,反倒成了万家的不幸之源。 事情发生在奖金发放的几天后。当初一起挖沟的十几名村民,跑到乡政府告状,要求分一杯羹。在政府的调解下,事态暂时平息。但流言蜚语在深深的不满中酝酿发酵。 有人说万家挖走了村里的宝,要他们"吐出来";有人编排是万以全故意选了最脏的渠段,就盼着捞偏门;还有甚者散布谣言,说挖宝破了风水,要万家"补回去"。 一时间,村里风言风语,万家仿佛众矢之的。作为队长,万以才首当其冲,村民各种刁难,甚至抵制上交粮食,逼得他黯然辞职。 偏见、嫉恨、排挤,如附骨之蛆,让万家兄弟寝食难安。万以全和万以年先后迁走,只有万以才苦守故土,侍奉年迈双亲。 30年来,一家人相依为命,低调做人,任尔乡邻冷眼白眼,从未向国家伸手。即便是在采访时,已近古稀的万以才也只淡淡说了句:"我老了,若哪天实在不行,还希望政府照应一二。" 岁月荏苒,沧海桑田。昔日的穷乡僻壤,如今已飞速发展。街头巷尾,到处立着"陈璋圆壶"的雕塑,见证着这个"宝壶之乡"的崛起。 游人如织,生活美满,只有万以才仍籍籍无名地守着那几间简陋的瓦房,搀扶着风烛残年的老父亲,清贫而平静地生活着,仿佛一切都不曾发生。 参考资料:扬子晚报——《兄弟挖出“陈璋圆壶” 获奖万元被邻里孤立30年》
1982年,江苏一农民挖沟时,发现河床底下多了一个绿铜壶,往里一瞧,壶里竟装着3
槿论看社会
2024-08-08 11:52:20
0
阅读: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