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许光达逝世后,有人请示骨灰安置何处,主席:放到它应该放的地方。
1955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人民解放军的正式组建,一场特殊的军衔授予仪式在即将到来。在这个前夕,贺龙对许光达的评价极高,他认为许光达不仅在大革命中有杰出表现,还在内战和抗日战争中累积了丰富的经验。贺龙的推荐与党中央的观点相合,最终决定授予许光达大将军衔。 然而,当许光达得知自己即将被授予大将军衔时,内心却是一片波澜。他对此深感不安,认为自己的成就是建立在无数战友的牺牲之上的。他感到,作为幸存者的荣誉过于沉重,背负了太多牺牲者的梦想和希望。这种心情让他彻夜难眠,对于即将到来的授衔仪式心存矛盾。 在深思熟虑之后,许光达决定采取行动,他向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提交了一份降衔申请书。在这份申请中,许光达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他希望能够降低自己的军衔,以示对前线牺牲战友的尊重和纪念。 毛主席在阅读了许光达的申请后,对其谦逊的态度表示赞赏,他在中央军委会议上高度评价了许光达的精神,将其比作“共产党人的明镜”。尽管如此,考虑到许光达的卓越贡献和广泛的影响,党中央和中央军委还是决定维持对他的大将军衔授予。 授衔之后,许光达的内心依旧无法平静,他时常在家中反复思考这一决定的意义和影响。直到1965年军衔制取消后,转为国家行政级别时,许光达再次提出了降低自己行政级别的请求。在经过多次申请后,组织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将他的级别降低,这使得许光达感到了些许心理平衡。 当初在1960年,中国经历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产量大幅下降,普通百姓的生活陷入了极度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军队的条件相对较好,一些地方的装甲兵机关大院因此吸引了不少干部的亲属来京寻求避难。面对这种情况,许光达,时任装甲兵部队的高级领导,召集党委会议,决定对亲属长期居留进行限制,以保持军队的纪律和资源的合理分配。 然而,就在会议决议实施几日后,许光达自己的亲兄弟也来到了北京,他们的到来立即成为了大院的焦点,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许光达身上,等待着他如何处理这一尴尬局面。 在许光达的亲属到达当晚,他的妻子邹靖华敏感地意识到可能引起争议,因此她提出让他们回乡。对此,许光达的四哥许德富表达了不满,质疑自己的弟弟作为高官却不能保障兄弟的福利。然而,当许光达的两位兄弟偶然进入厨房,发现连他们的弟弟——一位军队高级干部,家中的伙食也异常简朴,只有一些营养不足的小球藻,这让他们对许光达的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两天后,许光达的兄弟决定返回家乡。但在返回途中,他的弟弟许德强突然病倒,并且很快因为营养不足导致的胃萎缩而去世。这一事件在当地引发了极大的误解,许多人指责许光达虽位高权重,却让亲弟弟饿死。 这场悲剧对许光达的打击极大,他深知作为公众人物的责任和个人情感之间的冲突。尽管外界有许多非议,但许光达始终坚持将个人的情感放在国家和人民的需求之后,继续忠诚地履行他的职责。 1969年,在一家医院中,许光达将军结束了他的一生。 许光达的生前所作所为,尤其是在极具挑战的时刻始终站在第一线,显示了他对人民和国家的深厚情感。逝世前不久,他在一本《毛泽东选集》的扉页上留下了自己的绝笔诗。这首诗凝聚了他的军事生涯和对革命的执着追求,揭示了他无畏牺牲的精神态度。诗中表达的不仅是他对战场的回忆,也是对未来世代的期望,希望他们继续为实现人民的幸福而努力。 许光达的逝世对他的家庭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在整理遗物时,家人发现了这首诗,这不仅是对他一生的总结,也成为他们悲痛中的一种慰藉。他的家人和朋友,在读到这些文字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许光达的伟大和牺牲。 毛泽东主席对许光达的逝世也表示哀悼,并亲自批示对其骨灰的安置:“放到它应该放的的房。”随后,许光达的骨灰盒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显著位置,象征着对他贡献的认可和纪念。
来自 李殿仁,吴纪学,马厚寅主编. 将帅诗词[M].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