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高达59%#幽门螺杆菌寄生在胃里,会大大拉升胃癌风险,

花园里的白玫瑰 2024-07-01 13:03:35

#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高达59%# 幽门螺杆菌寄生在胃里,会大大拉升胃癌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1类致癌物。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很难通过机体免疫力自行清除,且几乎所有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活动性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原则上来说都需要干预,但是否治疗需参考以下3种情况。

幽螺感染有3个危险因素

最新发布的《2022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指南》指出,幽门螺杆菌感染有3个危险因素。

年龄

25岁人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接近50%,35岁人群感染率大于60%,70岁以上老年人感染率达80%。儿童期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危年龄段。

生活习惯生活习惯

多项研究报告显示,经常饮用不洁水源、习惯植物油烹饪、吸烟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呈正相关;而食用蔬菜、喝茶、食用大蒜等与幽门螺杆菌呈负相关。

家族聚集性

有meta分析显示,子女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父母有密切关系,呈家庭聚集现象。另一项研究发现,夫妻一方幽门螺杆菌阳性,其另一方阳性率高达78.94%,也存在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要引起重视:

1胃里常胀气、嗳气,一吃东西就有明显饱胀感,停止进食后消失;

2上腹疼痛,疼痛通常不规则,主要集中在上腹部;

3顽固性口臭,有明显酸味,无法及时通过普通刷牙方法消除。

4怀疑自己感染幽门螺杆菌,应及时到医院消化科检查。幽门螺杆菌症状隐匿,一定要重视体检,普通人最好1~2年进行一次呼气试验筛查。

除了上述研究中提到的肠癌外,感染幽螺还可能对整个消化系统带来不利影响。

1胆结石风险增25%

2023年,发表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胆结石发病也与幽螺有关,可增加25%的胆石症发生风险,且男性风险更高。

2 可能拉升咽喉癌风险

一项纳入了11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咽喉癌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显著升高。这与幽门螺杆菌产生的毒素及有毒性作用的酶有关。

3 胃肠道淋巴瘤风险上升

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与胃肠道淋巴瘤的发生也有关系。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可观察到黏膜细胞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炎症和免疫反应会造成黏膜屏障破坏,从而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

感染后到底用不用吃药?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很难通过机体免疫力自行清除,且几乎所有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活动性炎症。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原则上来说都需要干预,但是否用药需参考以下3种情况。

1看数值

碳13/14呼气试验是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常用方法,检测值越高、距离临界值越远,感染可能性越高。

以碳14呼气试验为例,正常值(dpm)为0~100。如果检测数值在“100”附近,且自我感觉无症状,建议观察3~6个月后复查,再判断是否需要治疗。

2看病情

如果已出现消化道症状或存在萎缩性胃炎,建议进行胃镜检查,明确是否已有相应病变。

存在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胃黏膜萎缩、糜烂等情况的感染者,建议积极治疗;有胃癌家族史、胃炎的患者,即使没有症状也需及时治疗。

3看状态

儿童、高龄老人,或存在严重基础疾病、菌群失调、对治疗不耐受等情况的人群,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较大,如果存在不适合治疗的因素,需咨询医生进行评估。

4个细节防止“菌”从口入

聚餐聚会、筷来箸往,幽门螺杆菌容易趁机而入。要想从餐桌上防住幽门螺杆菌,最好做到以下细节:

1餐具消毒、使用公筷

饭前便后要充分洗手,尽量使用公筷。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人感染幽门螺杆菌,一定要分餐,餐具要定期煮沸消毒20分钟。

2 不要口对口给孩子喂饭

给孩子吃饭前用舌头感知食物温度、口对口给孩子喂饭、将食物嚼碎后再喂……这些习惯都应该摒弃,否则可能将大人口腔内、肠胃里的幽门螺杆菌传染给孩子。

3 避免喝生水、吃生食

天气渐热,一些人常吃凉拌食物或喝生水。如果食物含有微生物,且未充分杀菌,也可能导致幽门螺杆菌感染。

4 少吃刺激食物

尽量少吃太烫的东西,特别是火锅、烧烤,以及酒、咖啡及辛辣食物。它们会刺激胃黏膜,降低抵抗力,为幽门螺杆菌入侵创造条件。

0 阅读:37
花园里的白玫瑰

花园里的白玫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