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女子为父亲购买近8万元的保险,但父亲车祸身亡,保险公司不仅拒绝赔偿
舒克儿篮球
2024-06-20 00:41:42
河南郑州,女子为父亲购买近 8 万元的保险,但父亲车祸身亡,保险公司不仅拒绝赔偿, 8 万保费还只退 25000元的现金价值!保险公司:“不服就去法院起诉!”女子:难道来你们这儿买完保险就去法院理赔吗?我们直接去法院买不就行了?
(本文信息来源: 女子交8万保费父亲身亡后保险拒赔,退保只退25000元---北京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法治进行时》官方微博 ,真实信源,参考资料赘述在结尾)
人们购买保险的初衷都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可是当意外发生时,理赔成了一场纷争,这让保险公司与被保险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岌岌可危。
今年4月,河南郑州一起保险公司拒绝理赔的事件引发热议,揭示了保险行业存在的一些潜在问题。
事情是这样的,2015年,栗女士为了给父亲一个保障,特意购买了一份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累计保费高达近8万元。
按照保险条款,汽车意外最高赔付50万元,电动车意外则赔付10万元,谁曾想,命运总是捉弄人。
2024年2月,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栗女士父亲的生命,噩耗过后,她如常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可保险公司却以栗父无证驾驶为由,拒绝承担赔付责任,只同意退还25000多元的现金价值。
对此,栗女士无法接受。
她认为,当初购买保险时,销售人员从未明确告知过免责条款,而且现行法律也未明确对电动三轮车上牌照和驾驶证的规定,保险公司故意扩大免责范围,规避赔付义务。
然而,保险公司对栗女士的质疑不予理睬,声称一切已按条款约定执行,栗女士若不服可以直接去法院起诉。
对此回应,栗女士也发出了质疑:"难道来你们这儿买完保险就去法院理赔吗?那我们直接去法院买保险不就行了?"
这一幕令人哭笑不得,却也反映出双方之间的矛盾和对立,理赔纠纷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保险公司总是想方设法寻找漏洞来规避赔付责任,而一般消费者也难以完全理解复杂的保险条款。
可以看出,双方的分歧在于对"违法行为"的定义存在分歧,保险公司以自己的理解为依据进行判定,而栗女士则希望以法律法规作为唯一标准,这样的定义差异,恰恰是导致纠纷的症结所在。
对此,一些业内人士指出,保险公司在销售环节可能存在未尽告知义务的问题,保单上的免责条款过于复杂,普通消费者很难一眼看懂,而保险公司销售时也未进行全面的解释说明,这无疑存在着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而另一些网友则持相反观点,认为无证驾驶确属违法行为,保险公司有权拒绝赔付,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也应认真阅读条款,而非购买后哪壶不开提哪壶。
不难发现,这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双方的诚信问题上,保险公司是否尽到了应尽的解释义务?而消费者自身又是否真正了解自己所购买的保险?
事实上,类似的保险纠纷并不鲜见,而背后折射出的是消费者对保险公司的信任危机,由于保险合同专业复杂,消费者往往处于相关知识弱势地位,一旦出现纠纷便寸步难行。
与此同时,保险公司也存在一定的失信行为,在销售时隐瞒部分条款,理赔时又极力回避责任。
这种信任危机,不仅损害了保险行业的声誉,也极大地挫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毕竟没有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保险业也难以长足发展,因此对于这一问题,各方都有责任去思考和改进。
保险公司应当在销售及理赔环节做到真诚守信,公平公正,在销售时对保险条款做到充分的解释说明,切勿存在任何隐瞒和误导;理赔时也应本着最大程度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原则,而非借故推卸责任。
而消费者自身也应当提高法律意识,认真阅读和理解保险条款及免责范围,不能存在盲目性的购买。
只有明白自己所买的是什么,权利和义务是什么,才能在发生纠纷时有理有据地维护自身利益。
与此同时,政府监管部门和法律机构也应积极介入,加强对保险公司的监管力度,同时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为保险消费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从而促进整个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
只有各方通力合作,相互理解,才能化解目前的信任危机,保险公司应恪守诚信经营,同时也期望消费者提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只有在利益最大公约数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保险行业才能行稳致远,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0
阅读:1479
用户17xxx86
结果都没有,在这扯什么犊子!
用户75xxx66
买的时候保这个保那个,真出事了这个不保,那个不保
用户96xxx40 回复 06-20 11:52
不这么说,你会买吗?
个人见解
无证驾驶,确实是严重违法,在不受保的范围内。只要有点常识都知道无证驾驶严重违法。
用户12xxx31
那到底是赔了还是没赔
依剑天
有法可依,那就诉讼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