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小诸葛”白崇禧和蒋介石夫妇的一张合影,名为“貌合神离”。这张合影拍摄具体时间不详。 这张照片中白崇禧的表情和身体语言非常耐人寻味,其最大耐人寻味体现在四点:第一,白崇禧左眼看向左边,右眼瞥向旁边的蒋介石;第二,白崇禧双手握拳;第三,白崇禧整个人虽然站正了,但明显感觉他整个身体,尤其头部偏向左边;第四,白崇禧和蒋介石夫妇明显保持了距离,中间隔了一条清晰的大缝。 心理学认为:人的身体动作是最能说明问题的,照片中的白崇禧很明显地在用身体语言讲述:自己和蒋介石的“嫌隙之深”。 握拳和保持距离是警惕,左眼看向蒋介石另一侧、头部偏向蒋另一侧则代表着“本能地不想靠近”、提防。 白崇禧和蒋介石“嫌隙颇深”,与他出身桂系且和李宗仁(蒋李不和)关系极密切有关,桂系和蒋介石的黄埔系最为不对付,曾打过“凶仗”,后来桂系虽然受蒋介石的中央军调遣,但是桂系受其调遣纯粹是为了国家大义(抗日),而并非是因为拥护蒋介石。 实际上,白崇禧一直看不上蒋介石,却又忌惮他。这一来,与蒋介石习惯性瓦解军阀的军权有关,二来与他的各种主张有关。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一直做着与日本人“和”的打算,哪怕全面开战了,蒋介石仍旧在不停地给日本人支付辛丑条约的赔款。更为重要的是,白崇禧早看出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后,蒋介石的确在抗日,可他长期性“假抗日真剿共”。 皖南事变是明证,当时,他将共产党逼到陕北,只留一个新四军在南方,后来还被他干掉了。蒋介石不让共产党在南方,当然是怕他们在抗战中“抢地盘”。 白崇禧也计较个人得失,可即便如此,在国家大义面前,他始终以国家大义为先。人都会比较讨厌和自己不同的人,白崇禧不明白蒋介石的脑回路,自然更加对他喜欢不起来了。 白崇禧和蒋介石的貌合神离,最大的一个体现,是在淮海战役期间。当时,担任统帅的白崇禧,始终被不真正信任他的蒋介石监视着。 白崇禧浑身不是滋味,在这种情况下,他就算有好的战略,要真正施行,怕是也难度极大。还没开打,白崇禧就已料想到了结局。 后来,蒋介石让白崇禧增援,白崇禧却在他名义上管辖的14兵团(蒋介石嫡系)欲前往增援时,阻止了他们。也是如此,14兵团才未致全军覆没。 蒋介石败退台湾时,白崇禧一直犹豫自己是不是应该跟着去台湾。李宗仁死命劝他不去台湾,还说:“宁入地狱,也不要去台湾”。可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经过再三思虑后,他去了台湾。 到台湾后,白崇禧一直被蒋介石软禁,期间,蒋介石还各种给他“使绊子”。最终,李宗仁于73岁那年暴毙。可叹,作为曾经的抗日名将,因与蒋介石素来不和,他死后,蒋介石竟未给他应有的国葬之礼。不过,这种种,当也在白崇禧的意料之中。 白崇禧葬礼上,蒋介石出席,并对其子女说:“你们有什么困难,来总统府找我。”白家最小的儿子听了,没好气地说:“白家子孙,没有困难。” 当日,回到府邸后,蒋介石拉开了抽屉,取出日记本,在上面写下:“白健生(白崇禧)是幸运的,他得到了善终”。 有史学家在看了这句话后评论说:“蒋介石的言外之意是:‘你本来应该死在我手里,可惜,我还没下手,你自己就找死了’”。 可叹,“小诸葛”英明一世,却糊涂一时,给自己换来了一个凄惨晚年。
下图是“小诸葛”白崇禧和蒋介石夫妇的一张合影,名为“貌合神离”。这张合影拍摄具体
李满谈过去
2024-05-16 15:47:40
0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