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曾在第五次反围剿前主张解除毛泽东兵权,后来为何又坚定支持他? 毛泽东一生三起三落,三落中,尤以宁都会议被解除兵权最惊心动魄。 解除毛泽东兵权的宁都会议召开前,红军内部,包括前方红军和中央局之间,曾因军事路线问题产生了极严重的分歧。 毛泽东在长期的实践斗争中,得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军事斗争策略;而以共产国际为代表的中央局领导,则在看到红军壮大的“盛势”后,产生了“欲速”的想法,他们认为:当下必须优先攻占大城市,确保对全国局势产生重大推动,以便在短期内夺取全国胜利。 很多时候,快就是慢,慢反而是快。可惜,被当下的胜利冲昏头脑的中央局领导,看不到这个道理,他们太想要“全国胜利”,为了尽快“胜利”,他们迫切想要让坚持“农村包围城市”、主张“以星星之火燎原”的毛泽东解除兵权。 毛泽东是个极其善于思考的领导者,他的眼光总是很超前,他早已看透了当时的时局:红军巅峰时期的确已达到近三十万人,还一度出现了“集团军”编制,看起来很兴盛。可实际上呢,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在城市地区的统治还相当牢固,各地军阀名义上也已达成统一,这就意味着“敌人依旧很强大”。 可惜,真理永远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能够透过眼下的假兴盛景象看到本质的人,只有毛泽东一人而已。 好在,在毛泽东的影响下,周恩来、朱德等一线指挥员,都极其赞同毛泽东的主张。他们都已在实战中明白:暂时不能去敌人防守严密的大城市,而选择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地区发展工农武装,影响和发动群众,才是慢但正确的路!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央局下达命令:要求前线红军立即向吉安、抚州等城市发起进攻。没错,这几个城市都是有重兵把守的军州,在红军缺乏攻坚重武器的情况下,这样做,形同于将红军置身于危险之中。 毛泽东和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哪忍心看着红军战士白白去送死呢?所以,他们选择了连续抗命。这样做,当然是为了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了。 在中央局的领导看来,毛泽东等的持续“抗命”,是消极怠工,属于“上山主义”,他们决定要解除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 进行动作前,中央局领导特地找到了刘伯承。他们之所以找刘伯承,是因为刘伯承资历极其老,南昌起义时他就是领导者。当时叶挺担任前敌总指挥,周恩来任前敌委员会书记,担任军事参谋团参谋长的,正是他刘伯承。 另一方面,刘伯承还曾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系统学习过军事,他属于留苏学院派的代表。 所以,刘伯承在宁都会议中,虽然只是红军学校的校长,级别职务都不高,但他的话极有分量。某种程度上,他的态度将最终决定生死。 中央局领导请刘伯承表态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此时的刘伯承还没有和毛泽东打过太多交道,更未曾共事过,他所了解的毛泽东,纯粹是共产国际理解下的毛泽东。 刘伯承没有经过太多实践,他所接受的军事教育告诉他,从理论上而言:在城市发动工人武装,以夺取中心城市为核心,进而夺取全国政权,是一条“康庄大道”。 所以,在这次著名的军事会议上,刘伯承坚定地支持解除毛泽东的兵权。他还建议将毛泽东“调岗到后方负责地方行政工作”。 就这样,会议后,毛泽东被迫离开了军事指挥岗位,彻底失去了红军的指挥权。 然而,这之后红军依照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等军事三人组的指挥结果,却是“屡战屡败”。李德对毛泽东的游击战术嗤之以鼻,可他大肆鼓吹的阵地战,却让原本形势非常不错的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彻底失利。 这期间,亲眼见证并与敌人正面交锋的刘伯承内心,受到了极其强烈的冲击。他开始由最初的坚定支持李德等,变成他们的激烈反对者。 而此时,无数红军将领,包括王稼祥等也开始反思了:过去他们跟着毛泽东总能打败敌人,怎么现在由李德、博古领导后,红军就总是吃败仗呢? 就在他们反思的当口,与蒋介石重兵集团军展开正面交锋的红军,已经被迫放弃中央苏区,踏上了流亡之路了。包括刘伯承在内的绝大多数红军将领达成共识:只有重新请毛泽东出山指挥红军,红军才能走出困境。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新指挥红军,并带红军走出了困局。 也是在这之后,刘伯承变成了毛泽东的坚定拥护者。解放战争中,他根据毛泽东的指挥,领导了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新中国成立时,他位居十大元帅之一,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伯承被奉为“独眼战神”,可他却从不居功,他打心眼里认为:自己的战功背后,是毛泽东的指挥。 一次,我军请来了毕业于德国陆军学院的原国民党将领授课,底下的一个师长很不服气,说:“他都是我的手下败将,还给我们讲课。” 刘伯承知道后,将该师长叫到跟前问:“他(老师)在哪个战役中是你的手下败将?”师长回答后,刘伯承怒斥道:“那个战役是你打的吗?没有毛主席的指挥,你能打什么仗”? 这句话是刘伯承训斥手下将领的话,亦是他自己的真心话。在他眼里:即便他这个元帅的胜利,也终究只是毛泽东思想胜利的体现而已!
刘伯承曾在第五次反围剿前主张解除毛泽东兵权,后来为何又坚定支持他? 毛泽东一生
李满谈过去
2024-05-06 12:49:57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