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勤先生说孔孟儒家在先秦时代影响之大远超今人想象孔子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

儒家羊学 2024-04-30 17:51:43

李学勤先生说孔孟儒家在先秦时代影响之大远超今人想象

孔子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什么都有,不仅儒学,道教、佛教、诸子百家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都可以给予研究评价,都应该进行继承和发展,这是没问题的。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还是儒学。你不能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变成佛教、道教,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一定是儒学,而儒学的创始人就是孔子。我们研究孔子,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孔子及其所开创的儒学上承了夏商周以来的礼乐文明。

近来的一些考古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近年以来有很多的发现,最突出的就是简帛书籍。简帛书籍在中国流传了千年以上,从商代就有了竹简,帛书什么时候开始有,有人说从西周就有。这些书籍的发现,对于中国学术的研究有重要的作用。

过去常说,儒家的传播西不到秦,南不到楚。孔子周游列国,往西没有到秦国,去晋国实际上也只是到了边上,往南只到了今天的河南信阳,没有到楚国的腹地,所以儒家的影响似乎就是在中原一些国家的范围。但现在来看不是这样,至少在孔子之后,他的弟子,二传、三传,儒家思想的影响已经非常广泛。

我们经常谈的荆门郭店竹简,是战国中期偏晚楚国的一个墓葬里出土的,有《老子》,还有大量的儒家书籍。上海博物馆收藏的1000多支竹简,主要是儒家书籍,也是楚国的。上海博物馆的简因为是被盗掘出土,从香港收买回来的,在哪个墓出土的,不大清楚。已知那个时期有一个墓被盗,也在荆门这一带。这个墓被盗之后,还剩下一些东西。有一具女尸,据说当时发现的时候保存得还很好。如果真是这个墓出土的,那就非常惊人了,可是,这个不能证实。

我们刚才谈到的出土大量战国儒家竹简的地方,是楚国首都的郊区。出土这个简的郭店一号墓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墓,时代是公元前300年或者更早一点。这个人带走了这么多书籍,其中有《老子》,《老子》在楚国出现是容易理解的,老子原本是陈人,陈被楚所灭,他也可说是楚人。可是没想到儒家竟有这么大的影响,郭店简里面有子思一派的著作,而且是非常高深的、具有很强哲理性的作品,楚国不是华夏,乃是所谓荆蛮的国家,是被排斥在中原文化之外的,可是它居然有这么高的儒家文化,这在以往很难理解。

从这里我们看到一个事实,就是战国中期,公元前300年多一点, 孟子还活着的时候,儒学已经传到了楚国首都。上海博物馆竹简中有一篇,现在《大戴礼记》叫《武王践阼》,里面有一段话,是前些年在河北平山县的中山王墓里的青铜器上面发现过的,当时我不敢相信这是《大戴礼记》的东西,怎么会有啊?在河北中部的这个中山国是个少数民族诸侯国家,是白狄。《大戴礼记》中《武王践阼》不是儒学的重要著作,可是它北可以到白狄的中山国,南可以到荆蛮的楚国,这样,儒学的流传与我们过去想象的就大不一样了。过去我们以为儒学就在邹鲁这一带,现在看当时的流传是非常广泛的。而且竹简里面主要的有七十子和七十子弟子的著作,特别能看出来的是子思一派的。所谓子思之学、思孟学派确实是当时儒学的正宗,宋人的看法恐怕还是比较对的。(注:汉朝人说孟子一派儒家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被杀尽了。)

还有一些观念我们也得改一改了,比如,长期以来不少人都认为古代没有“六经”,只有“五经”。因为汉朝一立就是“五经博士”。还有人说《乐经》经秦火而亡,可能没这回事,可是还有《乐记》呢。如果没有《经》,怎么会有《记》呢?其实,古书里有“六经”,这种说法见于《庄子》的《天运篇》和《天下篇》,“六经”的次序是一样的。郭店楚简里头找到“六经”了,而且次序都与《庄子》讲的一样,可知在战国中期已经有“六经”的说法。我们在郭店简里,还看到里头引的很多《论语》的话,比如四毋之教。可见,《论语》当时也是流传甚广。郭店简的《语丛》就是一种笔记本,读书时把格言抄下来,所读的书中就有《论语》。可见咱们这里的“孔颜曾孟”在当时影响之大。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有一个升华、提高的过程。文明从远古一直到夏商周,逐渐演变过来,到西周形成了一套很系统、非常发达的礼乐制度,到东周的时候它就升华到了学术的高度,这就好像希腊、罗马,出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哲人一样,我们国家也出现了一批圣贤哲人。而圣贤哲人里面在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孔子和他的弟子。我们研究古代文明的发展,必须研究它的核心部分——儒学,研究儒学一定要从它的始源,就是从孔子和他的门人、早期儒学这方面进行研究。

0 阅读:3
儒家羊学

儒家羊学

感谢大家的关注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