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性”不亏本金
(一)
几周前XX基金的晨会上,周期研究员在讲煤炭的逻辑。
“一季报是细枝末节的东西,你也说了,是在预期内的,所以不要一出扰动就提示风险……投资红利和投资周期根本就是两个框架”,XX基金的基金经理老王打断了研究员,开始批评研究员汇报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浪费大家的晨会时间。
“我觉得你们周期看太久了,就会没有框架,你要首先想一下,煤炭股的配置价值是什么,而不是天天盯着价格、供需、库存、业绩,要跳出这种短视的逻辑,从组合配置的角度思考,基金经理真正想要的投研支持是啥”
老王的意思是,研究员要把精力放在确定性的研究上,要摒弃传统的周期理论框架,要理解,市场变了,投资模型也要跟着变化。
不能老用周期的视角来理解周期。
本周的晨会上,周期研究员在点评已经发季报的公司。
“XXXX的业绩都这样了,煤炭整个被带了下来,你为什么没有提示一季报风险?”
研究员刚想说,又被老王打断了,“对,你是想说,XXXX不在你的推荐范围中对吧,但是这种大的风险你要强调呀,你要知道这会影响大家对煤炭股确定性收益的判断的,是底层逻辑的变化”
不能老用周期的视角来理解周期,但是如果周期股的周期性波动影响了周期股“公用事业化”定价的话,你就得提示风险了。
只不过老王忘掉了,而一部分尚且存活的周期研究员还记着的是,上一个周期股“公用事业化”的逻辑,讲的还是水泥。
彼时的逻辑是,水泥能够通过限产形成区域价格联盟,控制供给。而需求,除非房地产需求下滑,哦不对,除非房地产需求大幅下滑,才可能打破价格联盟。
房地产需求大幅下滑……咋可能么。
再说了,没了房地产,还有基建做逆周期调节。
逻辑不会破的。
就算破,也不可能出现在五年之内。
(二)
“其实出海一直是它最大的确定性”,XX证券机械首席老李在路演的时候在描述自己首推的公司的出海逻辑,“我们预计它中东的产能能带来XX亿收入,按照XX%的利润率假设,3年规划的话,2027年利润差不多增厚X亿”。
“中东那边是阿联酋吗?他们是搞定的哪个王爷来着?”,研究员追问了一嘴。
“签项目的时候需要考虑,后续的话就是正常推进了,用的也都是国内的人,不存在太大的其他风险”,老李笃定地推荐着。
老李之所以笃定,是因为上市公司自己比较笃定。
“那XXXX呢?你们现在怎么看?”,研究员问老李。
“非洲项目一季度收入miss了,项目落地情况不及预期,说是当地基建问题,不确定性太高,后续也说不好”,老李的回答充满了对这家上市公司的怀疑。
老李之所以怀疑,是因为上市公司自己太笃定了,远远低估了项目难度。
(三)
“我们预计美国一季度PCE会降到X.X%,目前大行的预期在X-X%,比我们预期的略高。我们根据非农测算的一季度GDP增长可能slightly beat,到X.X%”,XX Capital周一晨会的时候,全球宏观研究员小刘汇报到。
“考虑到本周a股会密集披露一季报,miss的概率比较高,所以建议本周低配a股和港股,尤其是科技股和地产股”
(恒生科技指数ETF 513180,场外 013403)
“另外,央行购买黄金未来是确定的,美联储降息未来是确定的,所以依然维持黄金+美股人工智能的杠铃型配置的推荐”
只要观点确定,那就是“确定性”。
如果错了呢?
这种概率应该不大,毕竟,按照现在的宏观趋势,
“确定性”才是主流。
比如地产下行的确定性,
比如国内经济压力的确定性,
比如美国经济韧性的确定性,
比如分红收益的确定性,
比如海外通胀的确定性,
比如消费降级的确定性,
比如30年国债利率下行的确定性,
比如主动管理跑输ETF的确定性,
比如……
总之,细枝末节的研究是不必要的,
追求“确定性”,才能不亏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