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夷”之力: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的重要进阶
先秦时期的《诗经》、《国语》、《春秋》三传和西汉大儒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虽然说楚人是荆蛮、夷狄、南夷、蛮夷、大夷,但儒家《大戴礼记·帝系》中又讲楚王室是轩辕黄帝的嫡派子孙,而且《帝系》篇中大半的内容都在讲楚王室从黄帝到春秋时的世系,其他夏商周三代的世系反而隐而不显,这其实就是强调楚才是天下正统。而且孔子称颂楚庄王:“贤哉楚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匪申叔之信,不能达其义;匪庄王之贤,不能受其训(《孔子家语·好生》)”,不以蛮夷之视楚。顾颉刚也注意到了《大戴礼记·帝系》中这种尊楚的态度,他说:“《帝系》一篇,予前以其中载楚先世特详,疑为楚人作。今按,不止此也。黄帝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生二子,青阳居江水,昌意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其地皆在楚境与蜀境,直欲将古帝系统移至西南,亦其确证也。”对于楚人的族属,先儒传闻有异辞,所以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处理办法,他说“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但“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也就是说,司马迁承认楚王室是轩辕黄帝的嫡派子孙,只是后来被蛮化了,成了南方的大夷,战国以后,楚又重归华夏正统。
至于秦人,那是妥妥的蛮夷戎狄,《战国策·魏策》载:“秦与戎狄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西周金文中就称秦人为“秦夷”,如询簋、师酉簋、师酉盘等铭文。 儒家经、传对此亦有明言,如《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载:“其谓之秦何,夷狄之也”。《公羊传·昭公五年》:“秦伯卒,何以不名?秦者,夷也!”《管子·匡君小匡》亦云“禽狄王,败胡貉,破屠何,而骑寇始服……西服流沙西虞,而秦戎始从”,这里非常清楚的记载秦人是西方的戎狄。蒙文通先生在《秦为戎族考》中指出“秦人就是犬戎的一支”,早在商代就生活在西戎之地。《史记·商君列传》中,商鞅也明确说明“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现在中科院进行的古dna检测也发现,秦人是西戎的血统。孔子周游列国,西行而不入秦,就是视秦为戎狄禽兽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