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即是归处,读懂不一样的陶渊明

陆逊聊文学 2024-02-28 00:09:29
中国古代士人中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高人总是相信自己既能独善其身,又能治国平天下。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走出茅庐、心系社稷,这些人似乎都有出世和入世的自由。《归去来:不一样的陶渊明》让我们看到陶渊明的种种,读懂陶渊明,才能真正热爱生活。 🍀 陶渊明也有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计划,那就是先行出仕,游行四方,通过获取俸禄改善自己的生活,然后归隐田园,回老家过自由惬意的田园生活。陶渊明第一次做官是到江州刺史桓伊手下做事,那个时候陶渊明也解决了经济上的困难,所以做官做了一段时间就回老家隐居了,回到故乡闲居的生活非常舒适,但是缺钱,所以后来又多次出仕。 🍀 陶渊明的第二次做官是充当本地江州的祭酒,这个职位时间非常短,陶渊明很快就离职了。其实这两次根本并没有什么差别,都是着眼于眼前的经济生活方式和他的人生志趣有时候并不能兼得。其实这个官职也非常小,陶渊明也时常要看地方管章长官的脸色行事,还要遵循各种各样的规则和潜规则,所以陶渊明也不能完全适应这个官职。相比第一段当官的经历而言,和不同级别的官僚打交道也缺乏一定的自由。 🍀 我们经常听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后来也成了著名的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是陶渊明彻底归隐田居,抛弃彭泽县县令职位的时候所说的。陶渊明是一个名士,也要保持自己的风度,也不能适应官场的尊卑事例,想来想去,在官场的生活远远比不上归隐的生活,既然打算归隐,那也要辞官。 🍀 归园田居,远离村庄,自成一统,过自己的生活,抛弃那些世俗的功名利禄,这种脱离传统世俗化的生活在如今看来真的令人非常向往。陶渊明厌倦了官场的折腰应酬,抛弃了书本上大寄于苍生的高调谈论。毅然决然决定归隐,回归自然,回归自我。这个时候他已经参透了人世间的本质,摆脱了世俗的干扰,不去理会这些,只顾自己享受生活,自得其乐,所以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心远地自偏”的闲适。 🍀 即便是归隐也脱离不了物质上的满足,陶渊明家里的僮仆是他在家里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而且陶渊明对僮仆的态度非常好。自己也热衷于读书、饮酒、务农、游览、交友……这种随意的人生可以感觉到短促时光的美好。

0 阅读:0